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在艺术地再现风云变换的历史的同时,也再现了在政治利益冲突之时所产生的众多的冤假错案。这些冤假错案涉及面广,涉及人物众多,具有典型性。本文重在对这些冤假错案进行分类,并探讨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以帮助读者认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郦道元的《水经注》弥补了《三国志》没有地理志的缺憾,大体承袭了《水经》的写作思想,全书涉及到的三国史事,详于曹魏,略于蜀吴.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地域文化发展的引擎,《水经注》为我们展示了三国时期城市文化地理发展的靓丽景现.  相似文献   
3.
甄夫人和孙夫人,是三国时期两个属于上层社会的人物,其开始时都曾显赫一时,有着美好的生活,但后来却殊途同归,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两个女性的命运,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统治者穷凶极欲和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缩影。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并在战乱中建立各自的政权。少数民族君主们不同称度地接触、接受和推行汉文化,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重视汉文化教育,实行"学而优则仕"。少数民族君主的尚文体现了其对汉文化的情感及心理认同,是其建业立国和巩固统治的必要条件,对加速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6月前后,是三国时期吴蜀争夺战略要地荆襄九郡的一系列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积极防御的著名成功战例,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该文以《三国演义》为参考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三国志》等正史作适当点评和分析,以求以全新视觉看夷陵之战.  相似文献   
6.
经过秦汉时期的10余次移民,大量的关东移民被迁入关中地区。在迁徙的人口中以六国贵族后裔为主体;六国贵族后裔中,齐楚两国是主体;齐楚贵族后裔中,齐国诸田是主体。同处于齐鲁文化圈内的齐国诸田再加上齐国诸姜、鲁、宋、邹、卫等国移民人口在迁关中的移民中占了绝大多数。迁徙手段主要采取政令强迫,同时也以赐钱、赐物、赐田宅以及免除赋税等优厚的经济利益以诱惑;迁徙的目的主观上起到了增加关中人口、充实诸陵邑、加强对旧贵族势力控制的作用,客观上发展繁荣了关中经济,促进了东西部文化融合,尤其是奠定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对甘肃省境内一批汉至晋代古墓葬的抢救清理,获得了不少随葬品,简牍、帛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简帛文书主要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状况。本文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搜集并作简考,提供给学界。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基础上对张飞形象的再选择,大大提高了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欣赏价值。读者在阅读一章章威武动人、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时,可以从中体味到作品对优良民族精神、道德品格的弘扬与颇具哲理意味的人生经验的揭示,获得若干的启迪与教益。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的一系列战争智慧,如造势、用术、谋攻、妙算、诡道、用间等。诸葛亮更是以其富有远见、多谋善断而卓越不凡。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凭借其复汉兴刘的坚定信仰,卓然不群的政治才能,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以及忠公体国、清正廉明的品行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在与曹操的“汉贼”、“奸雄”、“谲诈”的人品映照对比中,更加凸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光辉。所以备受后人的敬慕和爱戴。  相似文献   
10.
从《三国演义》看养身之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蕴含深厚,除了表现汉末三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斗争外,还表现出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渗透出养身之道,给人启迪,引人深思。本文从董昭独肥、夏侯啖睛、祢衡裸立、骂人伤身等方面探讨养身之道,以期给今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