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申府是与冯友兰、金岳霖等齐名的著名哲学家.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创始人之一,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入党介绍人.参与组建民主同盟,并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政治活动家,张申府都是不该被历史遗忘的.  相似文献   
2.
教师哲学作为一种自我哲学的实现,需要教师个体具有哲学人格,包括:爱阅读;勤实践;善研究;自觉与自立.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孤独的“大词典” ,它向我们展现了孤独的种种内涵。在马尔克斯的笔下 ,孤独是一个挣脱不了的怪圈。主人公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自己孤独地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儿童是个哲学家:解读及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一种“爱智慧”的活动,根源于人类的“惊讶”。儿童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天生是个哲学家,并且不断地在完成着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儿童对时间的困惑为例对此命题加以分析、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儿童、保护儿童的精神萌芽。  相似文献   
5.
教育哲学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就教育哲学学科和教育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教育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身理论建设滞后,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不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且在概念使用上模糊混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单纯依靠演绎法,致使教育哲学研究失去了其自身的特性,变成了哲学和教育学的演绎,而这又是由于教育哲学研究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结果。笔者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着重区分了几组概念,并就教育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哲学教学中的困惑主要表现在 :第一、哲学教材对哲学的定位与哲学自身存在的条件、权力发生了矛盾冲突 ;第二、哲学教学内容的单一和不全面 ,没有全方位地反映和再现哲学家的哲学精神生活 ;第三、哲学教学的“教”与“学”的方法 ,违背了为学与做人、为学与修己统一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7.
哲学观刍论     
哲学观是哲学研究和发展中不容回避的理论问题。对哲学观的含义、基本内容以及哲学观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教师哲学不只是关于教育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论,更是教师个体把最隐晦的灵魂与教育实践生活进行逻辑联结的努力.教师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哲学,更不是哲学知识或哲学史.教师哲学是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哲学,在于追求教师的平民化哲学思想和教师的平民化自我人格.教师就是哲学家是教师哲学内涵的最好表达.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哲学家——兼论教师通向哲学家之可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教师与哲学家具有同一性:他们的哲学思考是“我”的思考,而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复述;他们的思考对象是现实问题而不是作为理解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他们思考的工具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术语。教师与哲学家的差别仅仅在于: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相应的理论成果。教师与哲学家的界限更多地是人为的,其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其后果是教师丧失了哲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阻断了教师通向哲学家的可能。为此,教师应具有哲学的自觉,对教育实践生活充满热忱,对他人的思考具有宽容的心态。即可以通过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自由思想与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智慧,从而使自己通向哲学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ixth/twelfth century, a new literary genre entered the Eastern Islamic world: the Persian prison poem (?absiyyāt). Far from being an isolated event, the prison poem was forged when punishment came to be reconfigured as incarceration. This development was reflected in literary texts extending across South Asia, Azerbaijan, and continental Europe. Locating the institution of the prison outside European modernity, this study traces the material grounds for this new literary form and situates this archive globally. Concomitantly with studying the medieval literature of incarceration, it evaluates the Indo-Mediterranean as a discursive rubric for the study of pre-modern literary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