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85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稳固防守快速反击进攻,事实上是全攻全守打法的发展,也是现代足球运动发展中攻守矛盾不断取得平衡,总体型打法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其基本点是攻与守的转换突出强调一个“快”字。本文通过对第15届世界杯赛的部分场次的统计分析,表述稳固防守快速反击进攻战术在现代足球比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总理一生平易近人,而遇到不友好时,他又能巧妙地施以有力的反击。周恩来的几次经典反击脍炙人口,可以说充满了语言智慧。有一次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3.
针对汽车加油站存在爆炸危险区域这一特殊性,详细介绍了对汽车加油站供配电设计和防雷、防静电设计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洪启翔的《日本历史概论》是民国时期在日本文化侵略的压力下,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日本史研究的成果.同时,洪启翔的《日本历史概论》亦包含强烈的"文化反击"思想,具体表现为考辨日本古史,指出其虚伪性;梳理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强调其经济动因;指出历史上促进日本发展的外部因素,特别强调中国的巨大作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这种"文化反击"精神便成了这一时期国人进行日本史研究时的独特景象.洪启翔作《日本历史概论》揭示真实的日本历史,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正是当时中国学者对日本进行文化反击的一个有力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真实打斗中,身后的拢击者最具危险性,当你背对着对方的时候无法用眼睛辨别对手的攻击,只能凭借直觉的本能进行有效的防卫。而对于身后拢击者拢击的成功关键,在于被拢击者常常处于被动和消极无法预知的状态中,缺少本能  相似文献   
6.
7.
第三球比利亚/西班牙2:1瑞典进球过程:比赛进入到伤停补时阶段,西班牙队11号卡德维拉后场抢断后长传发动快速反击,瑞典队右后卫5号斯托尔位置靠前,未顶到来球,与西班牙队9号托雷斯相撞后倒地。比利亚接球后右脚一拨,趟过补防的瑞典队4号汉松,面对出击的1号门将伊萨克松冷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大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比赛中单招和2组合技术使用频率和得分贡献率最高;单招主动进攻时以腿法和拳法为主要进攻技术,以摔法和腿法作为主要得分手段,摔法、腿法和拳法均为主要的反击技术,而以摔法为主要的反击得分手段;2组合主动进攻时以拳摔组合、拳拳组合和拳腿组合为主,在反击中以拳拳组合、拳腿组合和拳摔组合为主,但无论是主动进攻还是反击,拳摔组合均为最主要的得分手段;3组合主动进攻时以拳拳腿组合、拳拳拳组合、腿拳拳和拳拳摔组合为主,以拳拳摔和拳拳腿为主要得分手段,在反击时以拳拳腿组合为主要使用技术和得分手段.  相似文献   
9.
先压对方中路再压对方两个大角,这是十分有效的战术套路。无论是接发球环节还是后续的相持中,“压中间、打两边”是常用的线路变化方式。通常,我们压对方中路的目的是为了扰乱对方的跑动——如果对方强行进攻,则必须快速移动,一旦跑位不够精准,身体重心势必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这就为我方下一板调动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0.
节奏是武术散打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武术散打发展过程中又是一个非常薄弱甚至被人忽视的环节。比赛中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而散打运动的节奏要求既重要又深刻,在实战运用中意义最深远,难度也最大,是作为一名优秀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对其进行研究对散打运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