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647篇
综合类   2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是有中国女队的比赛,乔红都是跟蔡振华并肩坐在观众席的前两排,加油、鼓掌、欢呼、喊战术,乔红有时候比坐在指挥席上的击元盛、李集还忙乎。男女队各7场比赛,除了男队小组赛对韩国、决赛对德国,老蔡只为王楠举过拳头,对王楠的期望、心中的焦急由此可见。夺冠之后,乔红按着事先的约定热爱了本刊记者采访,不过,这一次她聊的内容要比巴黎世乒赛时少多了。  相似文献   
2.
发球是唯一不受对方干扰和牵制的主动性技术,而利用发球的主动权,为抢攻创造上手的机会,则是体现积极主动的战术组合。因此,发球抢攻历来是进攻型打法赖以赢得主动,打开局面的主要得分手段。每个选手都会根据自身打法的特点和能力,设计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发球抢攻套路。格氏作为反手能力出众的选手,在发球抢攻的套路组合设计中,理所当然地将反手抢攻放在最为显著的位置上,以求扬长避短,先发制人。  相似文献   
3.
韩严 《乒乓世界》2004,(5):57-57
乒乓球的技战术在不断发展,规则的三次重大修改更为其注入了加速剂,令欧洲选手固有的某些技术优势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希腊的格林卡就是一例,其反手不仅杀伤力大,而且能够连续组织反手进攻,甚至在中远台对拉,他应该是优秀选手中为数不多的以反手作为主要火力点的人。去年第47届巴黎世乒赛中,刘国正对阵科贝尔,王励勤对阵施拉格,以及格林卡冲入四强,都明确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中国选手的反手在与欧洲同级对手相持中不占上风,显得比较被动,当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时,只有勉强侧身,经常导致自己的正手位暴露出大空档,甚至被对方凶猛的前冲力“冲死”,中国选手改进自身的反手技术环节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四种典型落点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人们多对速度、旋转、力量较为重视,毫无疑问,上述要素的确是取胜的主要手段,但不可不论的是,好的击球落点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甚至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我们时常会听到称赞某个高水平徒手落点打得好时,用一个“巧”字来形容。离开了落点这人不可或缺的因素,要把球打得“巧”几乎无从谈起。今天,借这个机会同广大乒乓球爱好者聊一聊“落点”这个题目,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同好们可以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一位中国人.他打球潇洒自如.对乒乓球有着独特的感觉。作为直板选手.他那大刀阔斧的正手进攻.以及绝无仅有的反手攻球征服了世界乒坛.他就是连续三届获得世乒赛单打冠军的庄则栋。  相似文献   
6.
方文 《乒乓世界》2001,(10):32-33
1、正手削球放不开,削得少,前后找削球点步法跟不上。 2、正手削球旋转变化不大,弧线太高。尤其正手削直线技术的使用率和质量都不高。 3、削接重板,步法退得不够,没有缓冲低点削。 4、削球的落点重复过多,角度调动不开。  相似文献   
7.
《乒乓世界》2002,(12):5-5
记得韩国公开赛和卡普杯的时候,施拉格和刘国正都拉住波尔的反手,让其侧不了身,取得了比赛的主动,~度让笔者觉得“大拉”的力量型打法较“小拉”的速度型还是有~定优势。时隔一两个月后的世界杯,渡尔非常有针对性地克服了这个问题,反手还原极快,直接用反撕或反拉而不勉强侧身,赢得了对抗相持中的主动,效果可以说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02,(7):24-24
童玲,这位甜甜又文静的中国姑娘,以自己完美、娴熟的削球技术,在第36届诺维萨德世乒赛中,一人独得了4枚奖牌(其中含团体和单打金牌),成为当时最耀眼的—颗明星。  相似文献   
9.
采用图像(片)资料分析对比、文献资料研究、实验验证、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网球正、反手切削球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网球运动切削球技术对“球拍控制”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依据“运动学习过程”理论,探索性的提出“拍臂角”概念,并进一步探讨切削球“拍臂角”变化规律,构思设计了简便实用的“拍臂角”教学辅助控制装置。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06,(2):85-85
纵观整个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选手们向球台逐步靠近的历史。早期的乒乓球,欧洲的削球防守型打法曾盛极一时.随后日本长抽打法的兴起迫使欧洲出现了站位更靠近球台、更为积极的削球.而中图队的崛起.则把乒乓球彻底推向了近台为王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