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3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明 《华章》2011,(22)
地层倾角资料不仅能够提供区块的构造、地应力方向、古水流方向、沉积相、裂缝等的重要地质特征,还能够反映出储层空间的几何形态及沉积环境,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提供有力依据.从沉积环境、沉积地层、地应力方向、古水流方向、砂体加厚方向、裂缝发育的程度等方面着手,对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古水流方向作出全面的地质分析,并对油气富集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分析高地应力大断面煤巷变形特征及难控制的原因,通过模拟无支护状态下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结合现场巷道变形破坏情况,合理运用锚杆、锚索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提出及时抗、滞后让、重点在顶的控制原理,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分析巷道在无支护条件下变形破坏特征,有针对性提出合理有效的支护工艺。通过现场实测验证出支护结构的对高地应力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赵海燕 《内江科技》2006,(1):127-127,71
针对套变套损原因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是防止外挤力超过套管屈服强度.二是提高套管强度。近两年来,通过对560口油水井应用了上述措施,油井套变率小于1.5%,水井套变率小于5%,取得了明显的防套变效果。  相似文献   
4.
顿宗萍  王新海  黄波 《内江科技》2006,27(8):128-129
库车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为强挤压应力区,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推覆构造样式.本文利用稳定构造地区统计测井信息(电阻率、声波测井等)与最大地应力之间关系,建立并优化了估算地应力的定量数学统计模型,进而利用模型对库车山前地区地应力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稳定区的计算地应力与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山前地区计算地应力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误差水平较稳定区误差大,但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常菁铉 《内江科技》2011,32(12):24+17-24,17
地层破裂压力的预测对于油气井的安全快速钻进、完井、以及油气井的压裂增产措施都是很重要的。准确的掌握破裂压力(梯度)可以预防漏、塌、喷、卡事故的发生,同时也是制定泥浆方案,设计套管程序,确定套管下深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预测地层破裂压力的方法很多,作者对其进行了整理,方便根据情况对破裂压力的求取。  相似文献   
6.
地下工程日益增多,地应力的大小又是地下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建设力度较东北地区大,因此地应力的研究也较 东北成熟.据此,在东北地区以加格达奇镇的一个测量点为研究点,利用水压致裂法测量了1000多米范围内的地应力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王赶生 《今日科苑》2012,(10):19-21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面对地震预报的难题,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公开对临震预报持否定意见,有的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之类的论文。我国科学家在地震预报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指出,地震同其它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发生的规律,准确地做出地震预报不是遥不  相似文献   
8.
针对原有地应力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一套小型化、自动化的新型地应力测量系统.该文对系统的设计思路、基本原理和软件系统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通过在某煤矿地应力测量中的结果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的正交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仪(XMAC-Ⅱ)将偶极子技术与最新发展的单极技术结合在一起,在结合测井评价成果计算岩石力学参数及分析地层速度各向异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分析在大别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的东海地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1井(CCSD-1)超高温、高压变质岩中采集的第一性正交多极子阵列声波资料,有效地计算了其岩石力学参数、岩石机械特性参数、地层速度各向异性的大小和方向,并分析了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别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的东海地区地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一般质地均匀,弹性模量和硬度都很高;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较为稳定,为北东一南西向;地层的各向异性随深度变化不明显,总体近东西向,其中裂缝和构造应力非均衡性是地层各向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由XMAC-Ⅱ测井仪测量的成果经声电成像测井资料验证获得了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青东矿82采区8煤层首采工作面为828工作面,煤层厚度6.2~13.2m,平均厚度为9.2m,回采工艺为综放,工作面巷道施工采取跟底留顶煤施工,由于煤体松散破碎,同时过上覆726工作面收作线应力集中区、频繁过断层、过构造,在施工期间遇到很多了困难,特别是极松散的煤顶在超前管理上、支护上,和现场施工管理上采取非常有价值的举措,成功的克服了各种困难,巷道单进达100m/月,减少了工作面准备时间,回提前回采产出的煤炭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