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汉前期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在其代表作《论衡》中,针对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用以揭露、驳斥、批判作为统治思想的唯心主义神学所用的“效验论证法”是一种极富战斗力的逻辑方法,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着重从“实事疾妄”、“事莫明于有效,论奠定于有证”、“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等三个方面分析说明了“效验论证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出“效验论证法”的提倡和运用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其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苏辰 《武当》2010,(1):46-48
我叫张苏辰,法名明一子,生于公历1903年8月9日。自幼多病,身体消瘦,到十五六岁时病象更多,怔忡、心悸,记得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每天午后身体发热,到第二天早晨热退。常请医生药物治疗,一点效验没有。偶购一本《因是子静坐法》,照书中所讲方法静坐,果然有效,身体逐渐康健,只是没有恒心,练习不太认真,病一好就不练了。三十岁娶妻成家,静坐功夫断断续续没有坚持下去。到四十六岁时,又患半身不遂症,不能行动,吃中药无效。  相似文献   
3.
风晓扬 《精武》2008,(2):30-30
这里所介绍的小八段锦并非外传之八段锦,乃是道家丹士配合静功修炼的动功,又名千八攒除疾道功,亦名外八段锦(相对于道家内八段锦坐功而言)。所谓八段锦者,乃拔断筋之别名。因道家前辈练此功是想将筋拔断(实际是增强关节韧性),以救静坐气滞血枯之弊,而后人以其为八式,遂讹为八段锦。实际上八段锦并非一定要八段,而千八攒之名是说需习练一千八百把才有显著效验。  相似文献   
4.
效度理论和效度验证是语言测试中的核心问题,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单一效度观时期、分类效度观时期和整体效度观(Unified Validity)时期。威尔(Weir)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提出的效验社会认知框架,是对整体效度观的新发展。这个框架包括考生特征、环境效度、基于理论的效度、评分效度、后果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等六个方面。考试效度验证的社会认知框架在效度理论和效验实践之间建立了接口,不仅在效度类型和考试过程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而且在效度验证和考生认知过程之间建立了关联,对效度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神仙道教是由汉末早期道教转变为南北朝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之间的过渡形态,它在教旨、教团组织、传教方式、修行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统治阶级意识和士族观念,长生久视和修道成仙是其最重要的宗教目标。葛洪在广征博引各家学说的同时,经过自己创造性的发挥,自觉地构建了以“神仙实有,仙人可学,长生能致,方术有效”为核心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仙道学说。本文试图从《抱扑子内篇》中蕴含的宗教哲学观入手探讨葛洪神仙道教(仙道学说)的理论基础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张惠娟 《教育评论》2024,(1):157-162
在学习观方面,王充基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立场,否定“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主张“学之乃知”、不学不知,强调学习过程的学、思、行三统一的原则,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和实际才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其以“实知”“效验”为主要议题的学习观,对学校教育发展回归理性定位和经世致用的实学价值有引领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