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融合媒体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成为青年群体开展互动性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塑造青年群体价值观、构建认知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以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从心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技术基石三方面深度剖析网络表情符号盛行的现实成因,并对其泛娱乐化、全民狂欢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呼吁对其行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和适度管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用文献法整理了相关研究文献后,研究者对八位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材料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微信网络表情符号使用中的意义建构多从表情本身形象、群体共同的文化等方面进行符号意义的生产与理解,并因传播情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使用方式.网络表情符号的意义建构实则是交互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与话语体系的表达,是交往双方意义空间的碰撞与共鸣.  相似文献   
3.
周静 《出版广角》2016,(18):77-7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符号,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微笑字符表情到如今的动态表情包,网络表情符号在网络交流中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表情符号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分析受众对网络表情符号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电教》2003,(1):45-45
:一)是最普通的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处,表示微笑。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通过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实现信息传递的手段。对于多数观众而言,观赏外文原声影视作品需要依赖字幕,字幕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在网络语言日益盛行的时代,字幕的翻译跟随潮流频频出现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Q版辞典     
冏:"冏"本义为"光明",后来开始在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冏"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宅:网络流行字,宅的称呼起源于日本,本来是指某些只沉迷于自己兴趣而不问时世不与他人来往,除了自己的兴趣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以为意。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表情符号发展迅速,并使人们的沟通方式逐渐数字化、符号化。基于信息平台的表情符号具有网络传播的狂欢性、衍生性和共鸣性,它已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形式不断完善,并逐渐呈现出图像性发展趋势。在现代网络交流中,表情符号被社会公众大量使用,它提升了情感传递的有效性,增加了文字交流的灵性,同时也彰显了人们的个性,吸引了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酷软     
MSN聊天的表情资源:Hiyo表情工具栏 介绍:经常有朋友会说,MSN聊天没有QQ聊天精彩。因为表情不够丰富。其实MSN也有很多表情资源.而且相对于QQ而言.除了一些基本表情之外,其他如动态表情、场景基本都需要付费使用。而MSN的更多资源则是免费的。Hiyo是专门用于Window sLive Messenger的表情工具栏插件.它能让你使用更丰富的表情符号和动态表情.让MSN聊天更精彩。你只需下载Hiyo.安装之后便可以在聊天窗口的文本框上方看到Hiyo工具栏,然后就可以轻松使用了。  相似文献   
9.
杨璐潞 《东南传播》2012,(12):104-106
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产业市场"竞争,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主动建构良好的高校形象是地方高校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UIS模式,提出网络表情符号与地方高校形象建构的融合,利用网络表情符号的趣味性与传播活力实现地方高校形象的多维度建构传播。  相似文献   
10.
辛思洁 《池州师专学报》2012,(1):126-127,134
艺术歌曲是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在德、奥,被称为lied,是声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有别于歌剧的声乐新体裁,以含蓄、柔美作为主要的演唱风格见长。20世纪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雨后春笋,愈加繁盛。本文以艺术歌曲为分析对象,试图从音乐的本体出发,剖析表情符号在声乐作品中的美,分析并挖掘艺术歌曲中的"隐形"的表情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