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个案法、归纳法和文献法对庆阳民居室内装饰品的纹样构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庆阳民居室内装饰品的纹样构图有共用形、形中形和复合形三种方法;这三种构图方法受到古代八卦、数字观念的影响,凸显求子、求寿、求贵和图腾崇拜的主题;蕴含了儒家"中、和","善加于物"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寇凤凯 《科教文汇》2021,(11):182-184
作为“川西第一道观”的青羊宫,具有富有特色的信仰文化、建筑文化、雕刻及壁画艺术、旅游休闲文化,展现了原生态的道教宫观文化。  相似文献   
3.
《青阳集》是元代第一忠臣余阙的诗文集,记载了六百年多前元代合肥守军、民俗民风、士民生活态度、城墙修建、衣冠之家、西夏遗民、农民起义、重要官员、元末城陷、农业发展等情况,是了解合肥宋元时期实情最具价值的史料,是合肥弥足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是余阙留给故里合肥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它的发展也必然会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二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基干对甘肃庆阳香包特色文化产业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并深入探寻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提出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新形势下,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中、小学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少、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管理不到位、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体育设施投入的力度;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管理,保证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体育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本文力图为该地区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中的传承可视化研究,揭示其中的隐含信息和传承规律。首先讨论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继而尝试将时间维度传承可视化与空间维度传承可视化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新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即非遗数字资源中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在此基础上,以湖口青阳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对基于时空维度的传承可视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明代青阳腔是在昆腔传奇体制日臻完善和成熟基础上的民间突围,体现了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立场。早期青阳腔多是艺人对宋元南戏的移植和改造,后来逐渐参与了对文人传奇的演唱,并与昆腔“平分天下”。青阳腔对昆腔的冲击在于对曲牌乐句的断分.造成曲牌连套体部分的错层和错位。而大量的“滚调”又迫使青阳腔对弦索的抵制,鼓、板、笛、锣一直伴随着青阳腔的伴奏。  相似文献   
8.
青阳腔产生四百余年来,青阳腔研究成果丰实,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但是百年来的研究至而今已陷入困境。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客观原因:研究资料的缺失,第二是主观原因:研究者对资料的漠视、研究者对前人研究结论的重复、研究者学养的不足.第三是现实原因:地方利益干扰下的学术研究。青阳腔研究有五大难题:第一、青阳腔发生的民俗背景研究,第二、青阳腔传播的民俗动力研究,第三、青阳腔留存的民俗内涵研究,第四、青阳腔滚澜艺术研究,第五、青阳腔比较研究,除此五大难题之外,青阳腔研究尚有一些关目也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9.
青阳腔是安徽第一代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传播乃至衰落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及文化心理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文章从青阳腔的形成、艺术特点、发展阶段及历史地位等四个方面对青阳腔的兴衰流变作一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青阳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京剧的“鼻祖”,戏曲的“活化石”,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青阳腔在新时期的传承濒临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该文试图从音乐学的角度,在调式、旋法、曲牌特点等要素中探讨青阳腔唱腔曲牌的音乐特征,从中发掘其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让更多人去了解青阳腔。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