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作家创新意识的产物;全景的含义包括全面描述和全面评价两个层面;全景式报告文学既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某种不足。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具有一位优秀的报告学作家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曲折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使他具有了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不断进步的思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反映国家和民族的焦点问题;诚实的品格和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使他具有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调查和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使他能说真话,反映国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是范长江报告学创作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传播和文体的关系的视域分别对电影、戏剧、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考察,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为了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如何进行文体样式的渗入与改造,从而将文学收编和规范到革命宣传的洪流中,并勾勒出左翼文学团体在结合不同文学样式的传播特性基础上形成的传播策略,从而为理解革命文学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4.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6年8月8日~11日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主办,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承办。归纳起来,本次年会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于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现状的分析;二是对于创建报告文学独立的话语方式及理论体系的思考;三是关于报告文学边缘化与中心化问题的论争;四是对于报告文学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责任承担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新疆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与同期全国报告文学相比,突出表现为以国家意识统摄,展现西部新疆人与自然、人与祖国、人与人相处的家园意识、英雄精神、生命真谛、心理特质,从而使新疆新时期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6.
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百年伤痛。又逢甲午,《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以全方位的严肃思考,深邃的世界眼光,剖析了甲午之败的根本原因;以宏伟浩荡的气势,火辣悲壮的抒情,颂扬了为国捐躯英灵的爱国主义胸怀;以富国强兵的理念,以史为镜,鼓舞全国人民捍卫疆土的决心和勇气。集历史事实、严肃政论、浓烈抒情于一体,是当今政论体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7.
章罗生的论著《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采用复式的叙述结构、史论融合的表达方式,概括了中国报告文学“从冲突到融合”、“从两极到中介”、“从一体到多元”的发展脉络,提出了报告文学文体性质的“新五性”以及“审美文化复合体”的新评价。针对中国百年文学史重虚构而轻纪实的不公状况,论著重视“报告文学学”的建立,以呼吁百年文学史的“重写”。  相似文献   
8.
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体育报》1984-2004年6届奥运会的图片报道进行统计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情结,研究认为,图片报道在民族情结的传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是民族情感的外化表现。20年来,《中国体育报》的图片报道展现以我为主的特色,民族情结具体表现为展示中华民族的崛起,体现祖国的强大;渴望祖国的统一,表达民族复兴的“中国情结”;渴望胜利,民族情感维系于“金牌情结”;宣扬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宣扬集体主义和群体观念。总体而言,《中国体育报》图片报道以理性民族情结为主导,只有个别图片报道呈现主观性和情绪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报告文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体,因具有写真人真事的写实性共性特征,高中语文教材将这两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归到一个单元。以教材的文章为例,阐述新闻与报告文学两种体裁的异同、立意和选材的规律以及结构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赵瑜报告文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跨越1980年和1990年代的报告学作家,赵瑜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他的本由早期的对地域性或行业性具体人、事的描述上升到对社会公共话题的宏大叙事,并显示出独特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其艺术建构的先锋性和包容性,生动地体现出晚近20年报告学体嬗变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