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舜典》存在着不少用五现象,它与其他文献共同反映了虞舜用五的文化现象,这种用五的文化地理区域应该在上古海岱东夷文化圈内。由此也找到了我国古代尚五的文化渊源并据此进一步肯定《舜典》的文献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龙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一直传承的精神图腾,龙从产生、发展到完全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文解字》释"龙"有"春分而登天"之说;《易经·乾卦》中也有"飞龙在天"之说。那么龙飞于天在何时?通过分析龙崇拜与少昊氏时期鸟崇拜的关联,探求"飞龙在天"生成的基本时间。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以来山东就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重镇,深邃厚重的齐鲁文化滋润了一代叉一代的山东作家,使山东乡土文学呈现出独特美学与文化风貌。其实,正如山东多样的地理风貌,齐鲁文化内部也是多彩纷呈。一直居住在蓬莱,拥抱着乡土的凌可新,他的有关大海、山林、丘陵的乡土之作,将水汽蒸腾、云雾缭绕的蓬莱——登州地形图带进中国新时期文坛;他的有关孤独的守海人、倔强的护林员、倜傥的看园人的故事,将充满着灵气与想象的东夷文化带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凌可新传承着嗜新好异、疏阔豁达的开放外倾形的东夷——齐文化的胶东小说,不是背对喧嚣多变充满物质主义的都市和正在吞噬中国本土文化的全球化,以拒斥的姿态来抒写乡土挽歌悲调,而是面对这双重经济和文化语境去挖掘中国乡土文化中现代性和开放性内蕴,因而,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鬼与神的概念比较确定 ,鬼专指死者的灵魂 ,而鬼的归宿地因部落不同而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之后鬼魂归山 ,变为山鬼。沅水流域的居民具有东夷族血统 ,那里形成的山鬼形象 ,是为山中女鬼 ,是融入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山鬼》正体现了这种观念 ,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  相似文献   
5.
对于赢姓之始祖,史载出于上古东方部族,为少昊的后裔.这是一个以鸟为图腾崇拜的部族.赢姓之后裔之国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为诸侯者有江苏的徐国,山东的郯国、莒国,安徽的终黎国,河南境内的黄国、江国,迁至陕西的秦国.赢姓诸氏族最初的活动地当在今天的山东地区,至夏、商时,形成了庞大的氏族集团,它与东方其他部族结合,几乎脱离夏、商两朝的控制,先秦时代统称之为"东夷".在夏、商两朝的军事打击下,东夷诸部落为了生存,不断向南迁移至淮河流域,然后缘淮河西上,进入江苏、安徽,甚至到了河南西部地区.其中,到达西部最远者便是黄国和江国.  相似文献   
6.
太公封齐是周人在原商王朝疆域边缘设置的战略重镇,后因三监之乱,周公扩大了齐的征伐范围。《史记·齐太公世家》言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到穆陵,北至无棣”的范围原指授权太公征伐的范围,而非齐国实际控制的疆域。后来齐人因彰鼎武功,将征伐四至的地点设置在本国之内,才形成现山东地区的无棣、穆陵等地名。  相似文献   
7.
任动 《兰台世界》2012,(22):68-69
2008年6月,河南省周口市申报的心意六合拳,被收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口市又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国家级"非遗"名片。周口市是豫东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三川交汇、人杰地灵,历史上处于中原文化、楚越文化、东夷文化的交汇地带,是羲皇故都,道家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使周口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周口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学术界近三十年来关于东夷文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东夷文化的内涵,史前东夷文化及其地位,东夷与华夏族、汉族的关系,上古王朝与东夷的关系等四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了介绍和梳理。  相似文献   
9.
蚩尤是我国传说时代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学术界谓其属于东夷集团的少昊部族似可商榷。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深入研究表明,蚩尤并非出自东夷集团的少昊氏,而是三苗的前身即九黎族的酋领,应当归属于南方的苗蛮集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汉文化传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的:其一是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基础的殷商文化传统,其二是以周灭殷之后建立的分封制国家为基础的周文化传统。前者是以上下等级森严的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权力文化,后者是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主体的人文文化。周之后,殷商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灭亡,只将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人文文化作为中国汉文化统一的文化传统根本无法说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儒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是先秦从孔子、孟子到稷下学派的东夷儒学、山东儒学,其二是从董仲舒到韩愈再到二程(程颢、程颐)的中原儒学,其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南方儒学。东夷儒学是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儒学,是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愿望改善社会政治关系的儒学;中原儒学实际是以维护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为目的的官僚知识分子的儒学,从文化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中原儒学实际是被斩首了的殷商文化的一种换头术,是以周文化为头颅的殷商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原儒家文化中被改造成了一种将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结合在一起的更加繁冗的政治权力文化;南方文化则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上层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则是南方儒学的主要特征,这为现代新儒学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认为,当前河南人的问题实际是中国古代殷商文化趋于解体的表现,这给河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