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郑建锋 《浙江档案》2003,(11):34-34,38
抗战期间,日军为了加强对在华占领区的控制,以达到“以战养战”和将兵力转移到其他战场的目的,曾伙同所扶植的汪伪政权发动了“清乡”运动。伪浙江省政府为此设立了一整套指挥机构,划分专门的“清乡区(特区)”,从军事等各方面开展了“清乡”活动。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日伪“特别着重于‘政治’方面的阴谋,由‘政治’的阴谋而达到‘军事’‘经济’阴谋的兑取”①。其指导方针是军事政治三七分,在“军事清乡”过后,再着手于政治上的“肃正”和“建设”。这样,“政治清乡”就成为整个“清乡”运动的重点,并因之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劫…  相似文献   
2.
新疆编查乡(镇)保甲户口的工作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完成各行政督察专区公署所在城市的乡(镇)保甲户口的编查工作,第二期是完成各县(设治局)政府所在镇的编查工作,第三期是完成各县(局)所有乡村牧区的编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户籍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清代的户口统计从依据编审册转到保甲册,是明清户籍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对保甲与户籍制度、徽州地方社会等研究有重要价值。保甲册中多数人户载有同居人口,反映了人户构成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保甲册还记载了多样的生理行业和广泛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封建社会县下乡村基层组织是构成封建专制统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国家赋税、摇役、兵源征收的最基层组织。各封建王朝对其设置非常重视,国政治、经济势力发展变化常常有改革与调整。宏观而言,我国封建社会乡村基层组织特点有二;一是各朝代乡村组织单位都很严密,层层设官,细小不乱;二是秦汉时期初步奠定的乡村组织基本模式,以后各朝多有变化,但其结构、运转方式及功能未有根本变革,目的都在于对农民阶级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残酷经济剥削。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与民国,上海地方政府都把户口管理作为征税、徭役等的一种手段,对市民居住、迁移、出生、死亡、职业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管理。在租界,虽不登记,但每隔若干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随着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各地人口大量迁入上海,1852年至1949年,上海市人口增加九倍。1949年为查清上海户口基本情况,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训令,举行全市户籍校正。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候看到2004年第四期<档案与史学>上刊登的<民国时期上海的"国民身份证">一文,不禁想起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尺寸不大但内涵丰富的证件--汪伪时期上海的居住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许多著作认为:元祐时期,北宋朝廷废除了保甲法.如,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记载:元丰八年(1805年)七月,“诏罢三路保甲”.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也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七月,“诏罢保甲法”.清王夫之《宋论》中认为“(朝廷)缓保甲之练习,……次第而除之”.其实,这些说法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保甲制度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甲的性质在抗战前后先后经过了由自治到自卫,再由自卫到自治转变的过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构建基层政权中自治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国民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国民政府的这种困境在保甲制度上有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保甲长是地方基层政权中的重要一环,要将政府政令在地方社会推行付诸实施,并使之见效,实在需要保甲长的努力。然而在国民政府时期,保甲长施政受到多重掣肘,诸如土豪劣绅的干预,军队和土匪的骚扰杀戮,民众的诬告,薪水微薄等因素的影响,使之处境尴尬,变成一个无效率的职员。加之斯时充任保甲者多素质低下,卑劣不堪,保甲与民众对立严重,以致地方基层社会黑暗闭塞,僵化不前,国民政府统治的民众资源迅速丧失。  相似文献   
10.
1927-1937年国民政府在安徽的基层行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对安徽的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地方自治试办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新厘定县等,改订县政经费;编查户口,划定县以下自治区域;加强自治地方官员选拔考核,查处贪污腐化;成立指导自治的专门机关,开展自治事项。在保甲制推行阶段,安徽省基层行政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重新划分基层行政区划,编制保甲;二是县府工作重心由筹备自治转为"保甲"、"自卫";三是分区设署的推行。从总的来看,国民政府在安徽的基层行政改革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