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篇
教育   170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首古诗押的什么韵?今天读着怎么这么不谐和啦?”“这首词的韵脚古音怎么读?能读出古音来才够味儿呢。”学习诗词的人不由得就会这么想。让人们都先去深谙音韵之道再读,显然不现实,但在教学上这的确又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以为对这类问题只要做到“心知其  相似文献   
2.
3.
《增补汇音》声母方面保留了上古音系统的许多特色。阳声韵完整地保留了上古音[-m]、[-n]、[-η]的收尾系统。阴声韵只有“玑”、“葩’,两韵差异较大。入声韵出现了与阳声韵相配的入声和与阴声相配的入声两套。《增补》中出现大量阴入对转现象。《增补》将上古四声分为七音,上古许多入声字,在《增补》中属于上去或下上,这是与上古调类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释了苏州方言中表示"肿"义且俗字写作"海"一词的本字为"脪"字,"脪"字的上古音当为微部字,而《说文》徐铉所注的反切"香近切",记录的则是"脪"字已发生语音变化后的中古音。  相似文献   
5.
姚文田的《古音谐》、《说文声系》是清代古音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姚氏科学独到的谐声观,考察了姚氏利用谐声系统拟定上古韵部的成果,并进一步研讨了对姚氏的谐声观。  相似文献   
6.
同源词浅论     
汉字中有不少字有同一来源,即先有一个字,后来出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就造一个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这就是同源字。如枯、涸、竭音义都有联系,是同源字。决、块、缺、阙都有“缺”的意思(玉缺为块,水缺为决,器缺为缺,门缺为阙),语音也相似或相同,也是同源字。有的同源字在古代意义相同或相近,由于意义长期演变,现在已看不出联系,但从古籍或一些合成词里仍然看得出联系,它们仍然是同源字。如“迫”和“薄”,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没有意义联系,但成语“日薄西山”里,“薄”还保留了“迫”(逼近)的意义。本文不称同源…  相似文献   
7.
音韵学界通常认为高本汉以来对汉语古音的构拟方法是把产生于印欧语的历史比较法成功运用到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范例。但是本文在确认了运用历史比较法构拟古音的标准模式之后 ,指出高本汉等几位先生对汉语古音元音系统的拟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比较法 ,可以叫做投影法 ,或称作类型构拟法。本文继而探讨了几位学者使用这种拟测古汉语元音系统方法的步骤与结论。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今音上推来归部,但仅限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同时"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只限于形声字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9.
地名作为日常生活用语,其读音变化非常缓慢,再加上语流音变的影响,因而,与其他词语相比,地名的读音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大量山西移民进入河南,使河南方言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这在地名中会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0.
在史料中,鲜于中山国废王"胜、尚"并称,相邦之一"蓝诸君"又称"望诸君",族名仇由氏又称"由、仇繇、夙繇、仇犹"等。利用古音知识并证之以现实方言,则庶几能得原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