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闻界》2018,(5):67-76
作为现代性的大家,哈贝马斯启发了哲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其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对于人类社会当下面临的很多问题颇具现实解释力。然而,分工愈发精细化的社会科学却将哈贝马斯"肢解",每个学科占据"拼图"的一角。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公共领域"概念虽然如雷贯耳,但是缺乏联系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因此,笔者拟在梳理哈贝马斯思想线索的基础上,尝试谈谈公共领域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并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讨公共领域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和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2.
龙珣 《文教资料》2011,(7):31-33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出发,通过"视域融合"和"效果史"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论述伽氏解释学对翻译的影响,并从哈贝马斯对伽氏思想批判地继承来讨论伽氏解释学思想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当代人类生存的重大的实践问题,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同时,交往问题也是当代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基于此,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当代全球化实践提出的种种交往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观,作为其历史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在西方盛极一时。以其所创立的普遍语用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性的现实批判,并以交往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其中某些观点,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对于我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语用规范揉合了语言学、社会学、交往伦理学的概念,采用了假设和描写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涵盖了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所有关系,在多个地方显示了与翻译研究的重合以及对翻译规范研究的启示,对翻译理论的建构和翻译现象的阐释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并不是停留于简单的"接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分析逻辑视角,而是在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同时,对这种批判理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证,不仅提出了批判理论的合法性问题,而且也提出了基于合法性基础上的正当性问题。哈氏的理论显示出了与该学派的老一代理论家之间的理论张力,强调进行社会批判之前先要反思批判理论自身。  相似文献   
7.
德育交往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从德育交往的实践需要和本质特点来看,"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双重交往理性的相互融合势在必然,新的和谐理性正成为德育交往根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周雪怡 《青年记者》2011,(24):42-43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信息技术取得井喷式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web2.0时代,用户的交互性得到尊重,围观与参与的意识越发强烈.作为web2.0时代的领军产品,微博为大众提供了针砭时弊的互动空间,公共性话题尤其能获得一呼百应的意见表达,无数个小诉求,在微博中碰撞融合,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在互联网的匿名特性中获得准入平等.迅速勃兴的微博为推动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网络BBS论坛的匿名性跨越了现实话语表达的多重局限,为讨论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BBS已经成为使用极为广泛的重要民意表达空间。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网民充分利用BBS展开自由讨论,最终形成网络舆论,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韦伯化 1977年秋,西德企业界领袖施莱尔,突遭"红军派"绑架杀害.这一恐怖事件,推动哈氏转变立场,维护社会民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