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1篇
教育   35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联系李煜前后期词创作经历,简论其从“伶工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并进一步宏观而粗线条地论证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形象地标示出宋词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
3.
《莆田学院学报》2015,(3):72-77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分析、选取例证,结合描述性研究方法,提出中国写意画的出现及古代士大夫画家们对其偏爱,并非只有单一的哲学成因。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只是其成因的显性部分。写意绘画能够发展至巅峰,还与中国文化中的"求意"底蕴、长期恶劣的政治环境以及士大夫写意画家无意却在经济上获益等因素都有关系,是哲学、文化、政治、经济合力胶着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丁曰宏 《学语文》2011,(1):25-26
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是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自我安慰的楷模。实际上,“陶渊明归隐之后,尽管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些自我慰藉.但在物质生活上.则日益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6.
试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时间的流逝中,很多事物都会消逝,而于丹说:道不远人。千年前的贤哲,或国亡不食新朝之粟,或心如磁石永指南方,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操守,矢志不渝,后人永远在他们的烛照中,感受到道德的芳香,明德惟馨!根据上面文字,以明德惟馨为话题,谈谈你的感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7.
叶适晚年的欧阳批判体现出对于近世士大夫政治的深刻反省,非理学批判所能范围.在思想渊源上,他接续薛季宣、陈傅良、吕祖谦和陈亮等儒者的事功思路,与其说是宋代浙东学术的集大成者,更准确地说是将其间的政治性逻辑推向了极致.水心批判儒学“待经以为治”的教条心智,提倡直面政治世界的实践经验,发展出以皇极为中心的秩序正义论,注重政治体制与政治素养,从而显示出近世新儒学政治维度的成熟化.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谢国桢先生曾经谈到元末明初的学风:"刘基、宋濂等人,出仕明朝,成了明朝开国的中心人物。但是像叶子奇等反浮沉下僚,甚至于得罪以死。因而有许多士大夫如陶宗仪、杨维祯、孙作等人,他们宁肯优游林下,不肯出仕明朝。因为在明太祖的严威之下,稍不谨慎,如高启、叶子奇等人就得到杀身下狱的大祸。在明太祖的大诰上有‘士不为君用则死’的条例,甚至为明太祖所任用的官吏,今天  相似文献   
9.
西汉末王莽、更始之乱时,中国像一匹失群的野马,一瞬间迷失了方向,乱窜乱撞起来。这时,世间便不由自主地滋生出众多的盗与贼。为了求生,他们有的不惜杀人越货,有的甚至成为食人一族。在许多士大夫眼里,他们俨然就是魔鬼的化身。但是在被妖魔化的幻象背后,却是一张张无奈的面孔。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方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最高思想资源",六经皆史"遂成为流行的时代思潮。本文主要联系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