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31年7月,日本在东北吉林挑起了万宝山事件。万宝山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当局交涉解决万宝山事件。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必须首先安定内部才更有力量一致对外。国民政府没有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上作出明智的权衡,因而其"安内"的施政手段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政策。“攘外”既包括了“战”又有“和”的成分 ,“安内”也包涵了“剿共”和整治内部意见不一 ,剪除反蒋势力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攘外”和“安内”是一对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概念。《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以前的军事实践,关于对外战争(攘外)和国家内部稳定(安内)之间的关系,它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个向度提出了许多精彩之论,中心是要构建一个“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自保而全胜”的兵学理论体系。但受时代的局限,孙子对此总体上讲得还比较抽象和笼统。经过战国时代的发展,战争对社会和国家稳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上,《尉缭子》提出,一个国家在战前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民心士气和战略方针等方面确立“必胜”形势,然后才能取得对外战争的全面胜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欲战先安内也”。  相似文献   
4.
清代道咸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孙玉庭、孙瑞珍、孙毓氵桂祖孙三代人共事交往,结下三世友情。林则徐与孙氏三代人皆为朝廷命官,其一切行为都是为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共同致力于“安内”即“安民,如江浙治水、云南平乱”等。林与孙氏之交往,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即善于发现人才,大胆重用人才,为其打造成长发展的平台,使之为国为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增新上任新疆总督时,面临着新疆复杂而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内忧外患:当时新疆政局动荡不安,伊犁革命和农民起义直接威胁着其政权的稳定,军队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矛盾交集在一起;经济落后,财政出现严重的危机;沙俄和外蒙叛军接连侵犯新疆.为了稳固其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缓解财政危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促进新疆社会的发展,扬增新实行"安内抗外"的军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1929年至1937年,蒋介石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一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帜。然而。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其“安内”和“攘外”的侧重点也随之变化。由开始的“安内”为主,“攘外”为辅,经历了“安内”成分下降,“攘外”成分增加的变化,直至“西安事变”后,“安内”基本停止,“攘外”成为主流。尽管这种变化有时势逼迫的因素,但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攘外”即全民抗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