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79篇
科学研究   49篇
各国文化   45篇
体育   47篇
综合类   110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命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生命观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庄子生命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时间双重性的认识 ,以气统一生死和死生苦乐之辨。正是这些独特的认识使庄子坦然面对死亡 ,,从而为其哲学增添了超脱飘逸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王运生先生长期研究《庄子》,颇有心得,成果甚丰。近年来在本学报陆续发表研究论文,以其独特形式、新颖思想,引起学术界注意。年前,王先生在线装书局协作下将在本刊所发表的论文集纳成书,线装出版,定名为《庄子明辨》。下面转载的是《中国图书评论》上的一篇对《庄子明辨》的评介文章。  相似文献   
3.
杜甫被人评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但他的诗歌大量使用《庄子》中的语词典故,借以表达现实生活困境和普遍的生命之茫目短促,对庄子哲学提到的人生负面存在有深刻的体认。通过对杜甫诗所用的三个《庄子》语词的考释,结合对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杜甫本人的性情气质,可以看出杆甫虽然认同庄子关于人生负面存在的阐述,但在如何对待上却与庄子产生了分歧,最终在生命抉择上偏向了儒家一面。  相似文献   
4.
陈豪珣 《武当》2009,(12):43-44
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是道教的核心宗旨。作为道教祖师的老子和先秦道家主要代表的庄子都重视养生、长生,有丰富而独特的养生之道。老庄的养生之道是道教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作为道家核心人物的庄子,有一种强烈的免害保身的重生意识,提倡全生尽年,重视养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之生道.探讨庄子养生之道,继承其中科学合理的成份,对促进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必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庄子》很难读,其障碍,除了玄妙的思想,还有玄妙的用语。应当说,此书问世两千三百多年来,有些思想我们没有弄懂,即使强作解人,也实在是耍一耍捕风捉影的本领;更令庄周这小子笑死的是,他灵机一动,刀笔一转,弄出来的一些词句,竞让历朝历代的博洽之士们绞尽脑汁闹尽了笑话。  相似文献   
7.
高照 《华夏文化》2002,(4):56-58
在今天,我们中间的极大多数人,对于经济社会所带来的穷富差距,尤其是面对亿万富翁与每月生活费在二三百元的穷者这一严酷现实,很是有点想不通,并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8.
庄子和卢梭都是自然教育的大师,他们的自然教育观分别代表着中西方自然教育的高峰。二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但是他们的自然教育观在许多方面有相吻合之处,当然,他们的自然教育观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有差别的。对二人的自然教育观进行比较,地以便更好地认识自然教育、利用自然教育。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官修史志目录学著作中的三座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术流变.通过考察三部目录学著作对道家文献尤其是<庄子>相关文献的收录情况,我们可以对<庄子>在古代较为复杂的传播与接受历程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读书界掀起了一股品读经典的热潮。在我的主要记忆里,先有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后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再有于丹的《论语》、《庄子》"心得",前后呼应,红极一时,不仅"火"了,简直"疯"了。"跟风"和"模仿"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面对诸多因品读经典而一夜走红的案例,大大小小的刘心武、易中天和于丹们纷纷披挂上阵,或在央视开讲,或在各地走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