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9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建 《兰台世界》2013,(12):126-127
关学奠基人张载年少时喜欢兵法,青年时听从范仲淹劝告苦读诗书,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拐点.他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但未能实现由“学”而“官”的成功转变,却于宦海沉浮中达到了学术事业的巅峰,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与“诚心”。教师教学应因材施教、富有启发、“躬行力行” ;学生学习应“博学穷理”、努力实践、获取真知  相似文献   
3.
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题;“民胞物与”是维系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原则;“体天下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4.
"晋虽不文,人才实盛."在众多的文学人才中,河北籍名家有张华、张载、张协、石崇、欧阳建、束皙、刘琨、卢谌、许询等人.三张为"太康文学"的领军人物,刘琨、卢谌为"永嘉文学"的代表作家,许询为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石崇、欧阳建为"二十四友"重要成员.束皙诗文的"俗化"则代表了西晋非主流文学的一端.本文主要依据<文选>、<文心雕龙>、<诗品>的有关论述,并适当援引前哲时贤的见解,探讨他们的诗文特点.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张载对其诸多哲学概念的使用极其谨慎,他对这些传统哲学观念的诠释是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象"在张载哲学中处于其从形而上学到人性论和社会政治学说的枢纽的重要地位,指的是太虚气化流行之本体进入人的语言领域所表征的形象及其气势和动向,而非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内外相隔的"物象"与"心象"。其理论内涵集中彰显了张载哲学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象"观念的正确揭示对于理解其"虚空即气"等基础理论命题至关重要,尤其有助于揭示其立于道德认知结构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虚气相感、阴阳相感、心物相感"三个层次对张载的"相感说"加以分析,通过"相感"分析虚气关系,明确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点是虚气相感不离,宇宙论和本体论同时并建,并从天到人,尽性穷理,从而使宇宙本体论与人生修养论贯通为一,完成其整个天人哲学的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7.
张载基于"太虚"的哲学基点不仅建构了系统而缜密的价值哲学体系,而且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尤其是他建构的以"太虚"为基点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太虚至善"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并试图通过变化气质来消弭二者间的张力,从而创建出"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善反"之路与复归之路。正是在"人"趋近于"天"、趋近于"太虚"的价值理路中,"人"的价值与"太虚"的价值得以完美地融合与呈现并在融合中实现价值超越;同时,个人在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与"民胞物与"的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8.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获得方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对张载"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关系进行阐发,而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予以阐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0.
张载所言之性包括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清、至善,是人性善的来源;气质之性善恶相混,乃恶之发端。气质之恶可变而为善。变化气质,须有立本、学礼、善反等涵养工夫。其人性理论为从根本上阐释道德善恶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方法和视角,有力地推进了传统哲学及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但在从天地之性到气质之性,又从气质之性反归天地之性的跨越中,他缺乏有力的逻辑推演,从而使得变化气质反归天地之性在理论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