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42篇
科学研究   56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252篇
综合类   35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1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莉 《钓鱼》2006,(20):9-9
9月22日,值首届中国铜仁“游钓锦江·魅力铜仁”大型系列活动之际,记者采访了应邀前来参加中日鱼拓文化艺术交流研讨会的日本东洋鱼拓拓正会会长松永正津先生。68岁的松永正津先生告诉记者,日本四面环海,钓鱼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而喜欢钓鱼的人很多。自己从小就喜欢钓鱼,  相似文献   
2.
吴文翰 《精武》2004,(8):34-35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武派太极拳是这一奇葩园地的精品。 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始人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禹襄是他的字。武禹襄生于清朝嘉庆十  相似文献   
3.
唱曲之法,不但声声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  相似文献   
4.
《中外文化交流》2008,(9):91-91
传承中国古老手工技艺的中国结,不仅展现了雍容华贵的古典之美,更象征吉祥、如意、福气、长寿、平安等多重意涵。除主要结体千变万化的组合外,一个漂亮的中国结往往需要体面的穗子搭配,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洁 《乒乓世界》2001,(7):34-34,35
去年10月的瑞典公开赛,一名叫高田佳枝的日本运动员在半决赛中战胜了中国的牛剑峰,虽然决赛中1比5输给了张怡宁,但她精湛的技艺立即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注意。她就是前国手樊建欣。  相似文献   
6.
燕侠 《中华武术》2002,(9):34-35
7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汇集在汾河岸边的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切磋拳艺,传递友谊,共同庆祝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20周年。在与会的来宾中,最受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关注的是各个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们,他们在百忙之中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太极拳表演.让人们欣赏到了精湛的太极拳技艺。六大门派的太极拳名家会聚晋阳,体现了中国太极拳界的精诚团结,汾河湾上访太极名家,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5,(4):50-50
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节经过两天激烈角逐,各路精英施展传统拳械技艺,于3月11日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闭幕。  相似文献   
8.
关新铭 《钓鱼》2004,(11):24-25
当前,悬坠钓法虽有竞技和休闲之分,但均是从“台钓”(长脑悬坠底钓法)衍化而来的新生事物。特别是悬坠休闲钓法的出现,使全国广大垂钓者眼睛一亮,为之一振。这是因为它是从高高在上的“高精尖”技艺,在充分吸收古老的传统钓法种种长处之后,以新的形式和新的姿态走近了寻常钓鱼人,走上了普及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杜林玉  曹梦 《武当》2004,(4):64-65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我们即如约来到已经走过104周岁人生旅途的“世纪同龄人”、武当派武学泰斗李钟奇老先生的住所。寒暄过后,我们的话题也就顺其自然地从武当派武术谈起:  相似文献   
10.
曹建文  邱新倩 《收藏》2008,(6):62-65
“海峡中国瓷”这一慨念,对很多收藏家和古陶瓷研究学者来说可能部是陌生的。因为它产生时间较晚,流行区域很窄,加之它们都是晚清民国的日用瓷器,故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但是当我们参观以后,发现很多“海峡中国瓷”其实做工相当精细,技艺水平并不低,不但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景德镇日用瓷的较高水平,而且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外贸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衰落后,有过一个较人复兴,因此值得收藏爱好者和贸易瓷研究者了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