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对毛泽东《贺新郎·别友》的写赠对象 ,学界一直认为是杨开慧。笔者经某些启示 ,力证是陶毅。随着对写赠对象认识的更易 ,写作时地和所写内容就有重新考析的必要。为充分展示作品的所写内容 ,本文借助史料进行推理并对这方面的史料进行甄别 ,以期为推进毛生平研究稍尽绵力。  相似文献   
2.
《悲回风》表明屈原"在这生、死两难的情况下他自然要心思结曲而不可解释了。"《思美人》写作背景是:"怀王已入秦被扣,襄王已由齐返国即位"。《涉江》一诗表明,"屈原这次往溆浦是发自郢都,而不是发自陵阳。"  相似文献   
3.
三代以来,功成以后皆自立礼乐,目的是为了敬天保民、帝祚久远.这些礼乐庄重典雅,可用于礼制、仪式、教化,但缺乏欣赏价值.儒家推崇的就是这些礼乐,把流行乐看成是郑卫之声,亡国之音.连刘邦也只能在宫闱中享受一番家乡情调.汉武帝时代,由于窦太后反对儒家礼乐的缘故,所以表面承前朝之式,实际上在太乐宫以外另设上林乐府,名定郊庙之乐,接受四方贡献,并采各地歌谣,然后由李延年协律,尽情享受.但协律定音不是以钟为均,所以保存了歌诗的缘情绮丽特色,汉代的俗乐,也就是第二部乐--汉乐府因此形成.楚调<房中乐>只是雅乐的移风易俗,是礼崩乐坏以后参照楚国编钟定音的礼乐,初以二南为对象,后改名安世乐,成为亦雅亦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部礼乐作品.  相似文献   
4.
三户图书印刷社是抗战时期的出版机构,为抗战动员和救国宣传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记载三户图书印刷社的文献对其创办时间和地点存有大相径庭的观点。文章通过回归亲历者的文字,考察三户图书印刷社创办的经过及其历程,明晰其创办时间和地点,剖析释疑以澄清历史事实,对于我国出版文化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存在很多框式介词,《春秋左传》中也出现了"自……至/及……"框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或终点,或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结合《春秋左传》中"自……至/及……"的使用情况,考察上古时期其他文献典籍中"自……至/及……"的语料,进一步了解该框式介词在该时期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为散文名篇,其创作时地尚有争论,究其原因主要由度正《周敦颐年谱》中所载嘉祜八年“正月”、“五月”形近易讹所致。据宋刻本《濂溪集》所载,周敦颐当于嘉祜八年五月七日刻《游罗崖诗》于雩都善山罗崖,五月十五日刻《爱莲说》于同一地点。此即《爱莲说》第一次正式发表之时地。  相似文献   
7.
周培公传世诗集有《长征草》《即次吟》。《长征草》录其康熙十五年(1676年)2月至康熙十七(1678年)5月随图海征王辅臣及之后赴湖广参与蔡毓荣及岳乐讨伐吴三桂的诗作79首。《即次吟》录其康熙十七(1678年)10月赴山东登莱道之任至归里之后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季的诗作计143首。通过对周培公生平行迹和诗歌的解读,对二集中作品创作时地进行初步考证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其生平际遇等提出新看法,如其任登莱海防道品秩当为从三品、图海系其早年知遇之"显者"等,以深化对周培公及其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汉语时地名词的范畴意义上的双重性 ,决定了它的功能意义的特殊性 ,并进而影响到它在句法结构中的语法地位。存现句中的时地名词需要特殊对待  相似文献   
9.
根据表达语气相同、涵盖的语法单位相同、出现文献互补,以及语音差异符合上古时地演变规律等标准,可以推定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气词的时地变体,它们声音的不同,是因为上古时地音变的影响。它们都是"兮"的变体,而"兮"又是"呵"的变体。以上古语音标准衡量,它们的声音有较大差异,原因是,上古口头语言的实际语音变化,比后人从传世文献即书面语言中得知的要复杂,汉字表意性具有的跨越时空的优势,在记载语气词时得不到像记载实词那样的体现,语气词不具备实词那样的意义,以其在口语中的实际语音为形式,与记录它们的汉字的关系不如实词紧密,所以上古诗歌记录语气词的字形容易随语气词语音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招魂》是屈原在顷襄王即位、怀王客死于秦、自己受谗被迁江南之后所作,在屈赋系列中当位于《思美人》《哀郢》之后、《涉江》之前。其主题是:借招怀王亡魂,谴责顷襄王,抒写自己蒙冤受屈之愤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