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3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绥德,古为绥州,地处晋蒙宁陕四省交界,素有“西北咽喉道,秦地东大门”之称。县城四周群山环抱,东西南北四条石砭如天然屏障,依山而立,大理、无定二河似两根飘带,穿城而过。绥德宝地,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它南控复延,北抵塞外,东拒河东,西扼定银,自古以来,就是陕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晚唐诗人韦庄留有《绥州作》一诗:“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呜远戍,  相似文献   
2.
南朝玄言诗批评有别于两晋之时提出的"韵灵旨清"的审美标准。檀道鸾、沈约、江淹、刘勰、钟嵘等人物的批评,并非从其审美标准而言,而渐有以宗《诗》的儒家诗学标准评价玄言诗,且梁代前后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主题类型.游仙诗从屈原的<楚辞>便已发源,而后经历了秦汉的初发期,魏晋的新变期,至唐代蔚为大观,达到鼎盛.在这个过程中,游仙诗所显露的山水情怀,对山水诗的孕育、发展、成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幽默     
《地理教育》2014,(7):45-45
杜牧是地理专家 一学生对地理教师说:“我认为杜牧不仅是晚唐著名作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5.
屈原《远游》模式对曹植游仙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远游》作为游仙诗的始祖,对后世的游仙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游仙诗创作也不例外。《远游》的结构模式以及虚构的神仙世界里的人物意象、环境意象、行为意象等,对曹植游仙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人作诗无忌讳,李隆基和杨玉环就是中晚唐诗人最喜欢的八卦素材。白居易的《长恨歌》连人家“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山盟海誓,都要“窃听”,形诸笔墨,被于歌弦;唐宣宗李忱也不以为忤,自居易死后,他写诗悼念时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把将他祖先绯闻远播异域视为白居易创作的重要成就。老杜对待这桩本朝第一八卦事件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他严肃地指出,唐玄宗虽然犯了错误,还是好同志,觉悟不太迟,总比桀纣要强一点。因为严肃,所以无趣。郑畋的《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虽然见解也很无趣,但是插了一句景阳宫井的八卦,总是稍微好一点。  相似文献   
7.
时代不同,诗歌情感自然呈现差异.本为悲情萦绕的送别诗,在盛唐和晚唐却有着不一样的滋味,这不仅仅是“悲”的程度深浅所能概括的。笔者以《文苑英华》所收诗歌为例,并重点分析送人赴任之作,以突现其差异。  相似文献   
8.
曹操游仙诗并非悲叹人生无常、追慕神仙幻境、情绪消极颓废,其游仙诗的思想实质在于借游仙抒治世之抱负,求宏大之事业,建不朽之功绩。  相似文献   
9.
浅析曹唐游仙诗的内容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唐游仙诗突破了传统的游仙诗模式:抛弃了追慕神仙、寄托寓意的主题;游戏笔墨,运用近体诗的形式将神仙故事诗歌化,使之转化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同时,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南朝与晚唐这两个时期的辞赋作了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自南朝而至晚唐时期辞赋发展的轨迹,并论述了这一阶段的辞赋在文学诸因素相互融合中的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