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6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永琴 《寻根》2002,(4):6-9
新近拜读了江林昌教授的大作《夏商周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收获颇多。其中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古代也有两河明”引起了笔的深深思索。认为黄河明是中华明的主流,而长江明是其补充。笔不禁想到“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即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道家思想为其辅助,这二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契合、某种联系呢?笔不揣浅陋,试芹献之,请学界时贤裁夺。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成名于1950年代,却在1979年到1989年之间,成为“我们时代最灵敏的思考”;在“读朦胧诗和李泽厚长大的一代”中,是新启蒙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有人说他要做柏拉图笔下的“哲学王”,也有人说他想做书斋里的革命,无论如何,他是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的“革”年代里,仍然保持着清醒思考的知识分子之一,是一个在众人失语、学术满目荒芜的年  相似文献   
3.
一美学之门:从主体开始所谓审美活动的主体基础,也就是说,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使一种不同干自然界的动植物生存方式,同时也不同于人类其他生存实践活动的审美活动在逻辑上成为可能?一旦把主体基础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还意味着我们的美学考察将抛开客体从主体开始。而为什么要从主体开始?这也就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一个前提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向:由原来的"工具本体"逐渐转向"情感本体"。发生这一转向是有着深刻原因的,而在此转向之后李泽厚本人的学术兴趣也逐渐由美学转向人类学。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代表。因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对它的理解和传承尤为重要。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解读之中虽有独到之处,但注释之下有不够精准之嫌。兹就其译注中不妥之处,从词义考证入手分析论证,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李泽厚先生认为,虽然无论是在审美的人生态度上,还是在人格理想上,亦或是在审美趣味方面,儒道两派都有各自的主张,看似相互对立,但从精神上来说,两派并不全然对立,而恰恰相互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7.
8.
仇丽君 《教育》2015,(1):54-55
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踏进学校,不需要导游,根据这些符号,就能读懂这所学校的文化,读出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美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它是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在学校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毋庸置疑,美感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最高形态。如果把学校的文化发展看作是一种有生命的动态进程的话,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无疑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的,这也是深层次实现美  相似文献   
9.
(1) 有时对一个对象,读得不多,粗线条,脉络很清楚;读多了,反而模糊,轮廓消失了,聚集转为散点透视,对象因丰富而庞杂。在接触尽可能多的史料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乃是对人物的整体性把握。细节可以作为挂饰,挂在你所分析的人物的脖子上,不必放大成一件外套。欲把握对象,材料当然越详尽越好,但就表述而言,对象再丰富,有心脏,也有指头,不要因指头太多而忘了心脏所在。对李长之美学便可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0.
一函汇诗词、书法的《长沙百咏》是否价值斐然,我先不作预言和先知,封面题签是文怀沙先生欣然命笔,老人还和李泽厚、易中天、王鲁湘,四大当红名家一一写出分量厚重的序文,支持湖湘后生构思有为、奔波无悔的毅力和精神。编者刘汉辉博士可以说是一名普通市民,久受湖湘文化熏染,依凭"以文立市"的发展战略辑录优秀诗词,彰显古韵沉雄秀雅、今音大气深情的魅力,自屈原伊始降至当代健在者,精选出128首蕴涵湖湘性格的诗词,对长沙作一次史的写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