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锐是一个很有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作家,他有着深沉的苦难意识和独特的文学苦难观,在经历和记忆苦难的同时,李锐拥有了一种作家的思接千载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2.
辛平 《寻根》2000,(2):42-45
父亲李积芳(1882年~1922年),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母亲李张淑(189o年~一1980年),在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抚养李锐姐弟三人。1938年李锐离开武汉大学,投笔从戎。1939年底到达延安。在延安六年之后,1945年到热河主办《冀热辽日报》。这是1947年5月在热河乃林车站的留影。庐山会议之后,李锐被下放安徽磨子坛水电站劳动改造。这是1963年离京之前,与儿子范苗、长女李南央、幼女范改的留影c1934年5月李锐高中毕业照。——————._]————.一直面人生的人格陆力————“D辛平李锐先生,1917年生,湖南平江人。学者。…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7,(5):25-29
作家李锐在《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中,以近乎预言的形式展开了对农具、农民、农村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传统农具的逐渐消失,给农耕文明画上了句号;农民和农具的变异,使得二者的命运发生了悲剧转变。作者以超拼贴文本、倒叙、戏剧化的处理手段,给故事的情感蒙上了沉重的悲剧效果,以此表达出自己对于农民生命困境的体验和不安。  相似文献   
4.
吴昕孺 《湖南教育》2011,(12):62-62
十来天前,北京朋友李锐回长沙,邀我和诗人刘羊到湘江边上“咖啡之翼”聚餐。刘羊不仅开来自己的新车,而且带了一本好书给我——《亲爱的张枣》。这本书由张枣生前最好的诗友宋琳、柏桦主编,内收柏桦、朱朱、陈东东、于坚等悼念、怀念张枣的诗歌、回忆文字,以及对他诗歌的评论,还有张枣的学生颜炼军与张枣的长篇对话。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上)》2014,(11):158-159
作家李锐目前在接受《南方日报》的采访时说:“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的内心困境、考虑、痛苦能表达出来,这也是我后半生对文学的自觉追求。每次我向其他人叙述这个主题,也在对自己进行再一次的反省。”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厚土上农民们古老、贫困、沉闷、闭塞的生活状态,从厚重的生活、厚实的权力和厚道的女人三个方面浅析了李锐《厚土》中“厚”的涵义,由此弹唱出了一曲生命的悲歌。  相似文献   
7.
语言不是工具,是生命体验表达的内在需要.作家李锐把语言上升为"主体",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叙述方式传达着他对生存困境的体验和思考,实现他对语言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8.
作家李锐到日本第一天就去了法善寺。来这儿的人不一定是佛教徒,他们在这儿敬敬佛、合一下十,浇几瓢清水。在民间,就有这样非常顽强的破不掉的传统,活生生地在你面前。在这条小巷里,传统是有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生活连在一起的,传统是活着的,是生活的一部分。《烧梦》一书讲述李锐在日本讲演纪行。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9.
李锐是个具有自觉艺术追求的作家 ,他的《无风之树》即是这种追求的结果。小说不仅展现了一种悲凉透骨的生存体验 ,而且还表现出了对生存价值的追问。作品中的人物是作为象征的意义代码而存在的 ,这与文本要表达的意蕴是相统一的。在叙事上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独特方法 ,不仅加强了作品意义的传达 ,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了意义。此外 ,作品还具有冷峻凝重的诗意氛围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和自然环境的描绘上  相似文献   
10.
李锐的小说《无风之树》以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吸引了读者.“口语化倾诉”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等级化书面语的反抗,对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的思考.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重复修辞、人物对话和标点省略三方面.以此来探究李锐创作“回归口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