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548篇
科学研究   103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65篇
综合类   76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刘子华1918年赴法就读于巴黎大学医学院时,业余爱好天文,将现代天文数据同《周易》宇宙论相合,以独特的易学象数思维方法,开展研究,从而预测太阳系存在有待发现的的第十大行星而轰动欧洲。本文着重研究刘子华如何运用《周易》的象数思维方法进行其科学预测,从而首创宇宙太极中心论,综观宇宙星系;阐发两仪配偶律,探索星际关系;营建八卦家族,编排星群结构;借重阴阳平衡律,测算木王星数据以及取象比类的直觉思维之妙用。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支山水美学 ,由孔子“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和道家的“澄怀味象”发其端。儒家以山水“比德” ,至汉而美感退化。文艺家对山水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是从《楚辞》时代至南北朝 ,有宋玉肇始的赋家山水 ;顾恺之、宗炳等的画家山水 ;袁崧、谢灵运等的诗文家山水 ,呈现为三种类型和三个相衔接的阶段 ,人们终于突破了头脑中“比德”等种种障碍 ,而对大自然山水“情用赏为美” ,并有诗文绘画中再度的审美创造。山水美学经历漫长的发育期 ,终于成型 ,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意象说是了解中国古典美学之关键 ,它本身由观物取象经由物象、心象发展而为意象 ,又发展而为意境并影响中国古代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李贺与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大多虚荒诞幻。传统文学观念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艺术功能.以至后人对二李诗歌硝“模糊”意象褒贬不一,或片面认为李商隐步李贺之后尘。比较二李诗歌兴象的美学特征,一日情势,一日情韵。探讨其诗歌艺术的成因,乃在于有普泛的宗教意识的渗透。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对诗人审美体验的影响,故有各自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德国施佩耶工业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模型》2003,(2):45-46
  相似文献   
7.
如何运用ADO技术连接Web数据库,以及使用ADO三个常用对象-Connection,Command,Recordset实现对网站数据库的访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要以“八荣八耻”为价值取象,做好为电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教育工作,加强电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弼的身世、学术传承,以及王弼所生活的时代特征,说明青年才俊王弼在魏晋玄学乃至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王弼的传记材料,初步介绍王弼的三个重要哲学问题:(1)有无问题;(2)圣人有情无情问题;(3)“大衍义”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了解王弼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探讨王弼的重要著作之一《周易略例》,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该书是了解王弼易学的纲领性材料,指明王弼易学的基本特征,并说明王弼对中国易学乃至中国哲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日报》于2021年夏开始的对云南亚洲象北行的专题英文报道,利用多平台综合信息展示了中国环保实践,在全球广受好评。本次报道与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理念十分相符,其中生态理念的本土特质得到凸显,官民一体的形象得到了积极塑造,而中国科技能力的展现也融入了一个好故事的解说之中。中国当代的环境叙事必须反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结合;"北向追象"所构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叙事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外宣效果,跟其紧扣这一完整性的表达密不可分,对于今后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提供了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