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要清晰了解《孔子诗论》在楚地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必须清楚《诗经》和儒家学说在楚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唯有两者同时在楚地得到传播和发展后,带有儒家思想倾向的《孔子诗论》才有在楚地得到接受并被传播的可能.文章认为,若《孔子诗论》成书于春秋时代,当为七十予后学所作,并经由任不齐或澹台灭明传入楚地,则其成书当为乳子卒后即前479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前465年之后;若成书于前376年以后,传入楚地应为荀子任兰陵令的前257年—前238年之间或之后.但《上博简》为战国晚期贵族墓陪葬,战国于前221年结束,故《孔子诗论》入楚当限定在前257年—前221年的范围内.综合《上博简》的整体情况来说,后一种推断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统计图能较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数据的对比关系及变化趋势等。根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教量的多少;根据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售数量的多少,还能请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先秦楚地养生文化的特色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楚地养生总体表现为:养生名哲众多;养生实践形式多样;养生文化底蕴深厚。先秦楚地养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具备了独特的哲学理论系统,对我国传统养生学特别是道教养生产生颇为重要的影响。它是构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离骚》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疏通文本难懂的字词和感受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作为教学目标,但是这样做,还没有充分实现文本的价值。《离骚》的文本价值在于其思想高度和艺术成就。而对后者的认识上,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让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  相似文献   
5.
一、教什么?要清清楚楚教什么?这是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在教学参考书中已写得清清楚楚了,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但是,只要走进课堂,“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并不少见。这固然有执教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  相似文献   
6.
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片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可以属于孔子,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  相似文献   
7.
巫山是楚国的宗教神山,其地望与宋玉《高唐赋》中所记载的巫山神女传说密切相关。关于巫山神女之中楚巫山地望,有多种不同说法。考索巫山神女传说的神话原型,可追溯到《山海经》中帝之女、涂山氏的传说以及屈原《楚辞·九歌》"山鬼"形象。《山鬼》之山,即今三峡之巫山,故宋玉赋中巫山神女之巫山,当仍以三峡之巫山为是。传世文献中,巫山地名多见,楚地范围内的巫山亦有多处,楚巫山得名则与古代群巫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金泓 《师道》2006,(11):50-5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没想到,三年时间竟然如弹指一挥般过去了。从高一时的入学,到高二时的分班,再到高三时的高考,一切都历历在目。那些我所教过的学生,我还能清楚地记得他们的绰号;那些我所上过的课,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它们的细节。都说“十年磨一剑”,不过在这三年里,我  相似文献   
9.
记叙文就是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与说明文、议论文相并列的一种写作文体。关于这类文体的写作,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清楚地表达。那么怎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呢?同学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准备。  相似文献   
10.
1.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 为了能清楚地演示光的传播路径,常采用向空中喷水雾,但水雾在空中持续时间短,可视时间不长。笔者除采用书中介绍方法外,还用在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玻璃罩(其他透明容器也行)的底部点一盘蚊香,等玻璃罩中充满烟雾后,用激光灯照射,可清楚地看到在烟雾中有一条红色的光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