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教育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高欢所言“督将家属多在关西”一语,往往被视为其优容怀朔勋贵的确证,但此“督将”所指实为东魏北齐中由关中西来的一批降将。这些武人身份各异,包括尔朱天光旧将、河西部落酋帅以及关陇土著豪强,其东归或事起仓促,或只身被俘,故而将亲属遗留于关中。他们投靠高欢的原因,主要包括贺拔岳之死导致的关中势力联盟破裂,东西魏国力悬殊下的政治选择,以及孝武帝之死导致的政治反噬。这批西来武人东归高欢后,由于根基浅薄,故只能积极向高氏统治者靠拢,依赖武力立足于东魏北齐政坛,却因之成为高氏钳制怀朔勋贵的工具,最终在高氏与怀朔勋贵的激烈斗争下沦为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李亮 《考试周刊》2014,(5):9-10
井上靖在西域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中国人物形象。其中,武人形象是作家刻画较多的一类人物形象。如班超、索劢和朱王礼都是武人形象的代表。虽然他们所处时代和命运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一种英勇不屈的武士精神和孤寂的忧伤气质。  相似文献   
3.
五代武人在大一统政治格局瓦解的形势下,个人权力欲极度膨胀,忠君道德观普遍淡薄,其利益权衡,更多以现实权力格局和利害关系为基准。但仍然有部分武人追求以忠君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而后唐君臣对唐室正统地位的继承与维护是这一追求的体现。五代文士在武人强势的政治局面下,普遍明哲保身,鲜有忠贞耿介之士,政治道德水准较前代下滑。但仍有部分文士敢于进谏,影响统治者沿儒家化政治方向施政。后唐文士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追求,以及后晋文士关于契丹事务的议论,都为五代政治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4.
在文明进程中,人类广泛运用善良修正暴力。在善良意志发挥出巨大作用的今天,人类充分认识到善良是人类文明之本。对武术的善良向度进行研究发现,习武人主动进行从善的身体化,将身体武器转化为身体力量,以套路化进行着武术文化的再生产,生成了善良向度的武术,演化为迥异于军事和异域武技的形态。武术在善良向度作用下,自律地通过技术演绎、虚拟对抗、说招拆招、拍打功夫、套路表演等蕴含责任与自利的身体控制、移情进行良民形塑,实施道德共振,以身体建设实现健康身体资本与社会、文化、经济资本相榫卯,使武术渐成 “以搏塑人”的善良存在。流传至今的拳种套路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太极拳等现象,印证着善良武术服务于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5.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春亲属为其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川谋士群体相经,鸨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武人集团都表现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体育人的行业先祖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武人集团。战国时期武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下移,武人在遭受到帝制时期各个王朝的迫害性对待后逐渐沉潜到社会底层。汉代灭侠仅仅是对春秋和战国时期尚侠时代的一种反动,却意外地消除了中国武士的常态化身份,而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存在已成为阻滞民族创造力的障碍。现代中国体育人仍旧带着诸多的不兼容于儒家文明的价值符号,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心理并未完全消亡。在举国体制、大国体育以及强国体育的策略的鞭策下,中国体育看似崛起,但并未改变中国人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刻板印象。中国体育人精神的再造工作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现代的体育人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迥异于传统中国人和典型的西方人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角度探讨古代武官选拔制度失去活力的根源,揭示武人社会地位的低落和中华尚武精神的丧失.通过对武举和武学制度历史纠葛的透视,反映武人背负"原罪"的政治成因.隐合作为一个武人在和平年代如何自处以及国家如何安置这些武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治伤五验方     
黄小琼 《武当》2001,(6):51-51
  相似文献   
9.
宋代武举"策论定高下,弓马定去留",故中举者多习文事,佳作往往得到文章名家的肯定,其特点为以应用文为多且随时代风气而变,即关于武事的极少,题材和风格与一般文人无异。就武举考试而言,其内容重视思想之"忠"与否,评价标注重形式甚于不特别看重内容(特指军事)。更为重要的是武举人以"文人"自任,积极从事文学或文化活动,其价值观及文风或均与同时代文人同步。也是整个宋代"武"人"文化"、文人"武"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