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尝试戴盆望天在这幅作品中,李如发先生对隶书的创作作了新的尝试。用笔方圆兼得,力沉气健,笔画结实厚重,基本功比较扎实。结字紧密,体势挺健。统摄全篇能力较强,正文、款文、钤印安排比较恰切,整体布局和美。  相似文献   
2.
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相似文献   
3.
路远 《收藏》2012,(17):98-102
通常所说的汉碑,基本上是指东汉碑刻,因为到了东汉中晚期,作为文字信息载体的碑刻才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陕西地区的汉碑最值得称道的是汉中褒斜道石门石刻,它们是东汉摩崖书法的代表作品(20世纪70年代因修水库已迁至汉中市博物馆)。西安碑林也藏有汉碑五种,虽然多已残断泐蚀,可它们毕竟是那个"碑碣云起"、汉隶书法走向成熟时代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见证物。东汉《熹平石经》残石,笔者曾有专文考述,本文拟将其余4种汉碑逐一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路远 《收藏》2012,(9):98-102
《仓颉庙碑》 在碑林所藏有年代可考的碑刻中,《仓颉庙碑》(图1)年代最早,系东汉延熹五年(162年)衙县(今陕西白水县东北)令孙羡奉左冯翊太守刘明府之命,为传说中汉字的创始者仓颉立祠刊石。  相似文献   
5.
线条刚健尚需规范刘杰先生的隶书作品很有特点,笔画挺拔,刚健有力,极富弹性。如藏字的戈钩(隶书中写作捺画),达到了可称善称妙的水平。遗、满、常等字中的竖画,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极有立体感。遗字和金字的捺画也写得较出彩。敢写敢放和不受拘牵是优点,如果不讲规矩,随心所欲也不能令人称道。这幅作品中的不少笔画质量不高,有些笔画的粗细变化道理不足。如藏字和万字的草字头,左边写得粗重,右  相似文献   
6.
<正>齐鲁访碑第三天,在倪文东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孔子故里——曲阜,开启了新一程——"三孔"的访碑之行。曲阜,古为鲁国国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被称为"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并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以及学术价值而著称。此行首站,我们来到"孔府",感受孔子的治学之道。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府第,可见历代君王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代书学家对汉《张迁碑》版本上的不同评述,引出杨霁园《张迁碑》文考正的真正价值;并介绍杨霁园的为人及其学术上成就。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出土于青海乐都的《三老赵掾之碑》在出土时间、地点、碑文所记载的历史概况的描述、分析,以及西北地区文化名人对该碑的评述,浅述了《三老赵掾之碑》的意义和地位.《三老赵掾之碑》一经发现,立刻在当时国内金石界产生了极大震撼,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汉碑之一,受到了国内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中,均存在着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由于隶变原因,汉碑中更是涌现出了大量的俗字。本文从汉碑俗字类型及其成因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解析俗字演变源流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规律,丰富汉字形体的演变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汉碑的价格     
周岩壁 《寻根》2013,(6):94-97
一 刻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但为死者在墓前树立的记其生平的碑碣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大量出现的。赵明诚在《金石录》卷十四中曾说“(汉)安帝(107~125年在位)以前碑碣存者无几”。其原因主要是直到安帝时,社会上还未形成为死者立碑的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