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昕 《现代语文》2006,(5):109-109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宏伟大作。不仅在思想上体现了他“以情胜理”的时代要求,而且在内容上,它所表现的与封建礼教根本对立和对自由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众多的读和观众。因此,有关此剧的各种研究自然也就成了戏曲史家或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2.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评百老汇新剧《中式英语》:笑过之后还有吗?《中式英语》(Chinglish)2011年10月27日在纽约朗埃克剧院(Longacre Theatre)正式公演。尽管该剧的制作班底集合了多位非常有才华的华裔艺术家,除了剧作家黄哲伦外,还包括服装设计萧燕(Anita Yavich),以及部分台词的中文翻译庄梅岩(Candace Chong)(中国国内上映的大型话剧《孙中山》的剧作者)。尽管为了宣传这部剧,制作人员和专为百老汇作品做广告宣传推  相似文献   
5.
高艳丽  李方木 《双语学习》2007,(7M):137-139
作为文化上处于劣势的性别,女性积极追求爱与性的权利通常被剥夺,正如《牡丹亭》和《莎乐美》所揭示的,当有个别女性起来反抗时,会遭到各方面的抵制。东方女性杜丽娘郁郁寡欢,终其一生,而西方的莎乐美则能够大胆追求自身欲望。然而,她们的爱有殊途,情却同归,在死亡面前真正得到了考验。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在遂昌任上,作品数量可观,题材相当广泛,体裁也较为多样。其书信多真情实感的流露,最真实而直接地反映汤公的生活和思想;章长于议论,思想深刻,见解新颖,章法上较为讲究;诗作有感事咏怀、寄赠酬答、山水记游等。古体诗作内容较有社会意义,而提炼似嫌不足。律诗绝句稍显功力,时有清新隽美的意境;重写并改写《紫钗记》,构思并写作了《牡丹亭》。  相似文献   
7.
《庄子》、《牡丹亭》、《红楼梦》是中国梦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作品。虽然在三个作品中,梦境的表现方式和文体意义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但究其本质,它们均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达不到的愿望和追求,并具有一定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一曲浓丽华艳的牡丹亭,经过四百多年的流传,在舞台上愈演愈烈,艳采精光。梦生梦死,人生人死,情生情死,死亡复活意象被重复运用。杜丽娘渴求自由,明代没有这种自由,如今有了。然而《牡丹亭》却绽放在最不适合它生长的时间,又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年代里枯萎,这是书中人生生死死外的生死悖论。  相似文献   
9.
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10.
对杜丽娘性格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洞悉“牡丹亭”反映的时代潮流.即反抗封建制度.反抗封建礼教.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和理想生活的巨大的叛逆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