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4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高中语文第六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体诗《琵琶行》一课中,开头一段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画面之景,是诗人凄凉之情  相似文献   
2.
3.
唐诗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同时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欲”字的使用可说是其用字的一个范例。在唐诗中,“欲”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它有时出现在传诵千古的名句中,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时又会数次出现在同一首诗中,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寻声  相似文献   
4.
琵琶行》中作白居易在听完琵琶曲与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后,有感而发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对于这种天涯沦落之情,我们大都能读出这是作与琵琶女命运的写照,是相同的身世所激发出来的相同的人生感慨,但更深一层地想,是什么原因使两人产生了这样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呢?  相似文献   
5.
姚志忠 《甘肃教育》2011,(22):21-21
比喻是艺术创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无论是白居易摹写琵琶声音,还是钱钟书刻画世相种种,比喻总是成为他们建构艺术殿堂的匠心所在。惊人的妙喻使读者醉心于作者非凡的创造力,也使作品的艺术价值得以提升。但在《琵琶行》《围城》里,比喻形成的意象是零碎的,彼此无涉。而《荷塘月色》中比喻形成的意象,则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是一串闪着光芒的钻石项链。  相似文献   
6.
九州撷韵     
《老年教育》2006,(10):48-49
蝶恋花&;#183;合岛弊案,江城子&;#183;梨花待会畅吟,满江红&;#183;过卢沟桥,浣溪沙、&;#183;读白居易《琵琶行》,江城子&;#183;赠《鹭江唱晚》,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呤长恨曲,胡儿独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8.
渠昊东 《成才之路》2011,(3):94-I0023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已普遍使用多媒体,显示出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给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增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的语言符号文字变成鲜明的视听形象,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对《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受古代迁谪文化思想影响,对《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等同理解一直停留于人物今昔落差的形式认同,而未发掘思想层面等级观、价值观的文化认同。琵琶女所秉持的是“棘轮效应”式的高消费生活观,白居易在同情的作用下产生无意识的“投射心理”,在身份地位的等级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等方面与琵琶女同频共振,完成非理性的等同互应。  相似文献   
10.
盂萍萍 《学语文》2013,(6):75-76
近几年来。以王荣生、李海林先生等为主提倡掀起的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不仅言之者日众,而且有逐渐深化的趋势。下面我就以《琵琶行》这篇文章为例,来谈谈教学内容的确定。我选择了郭玉霜和于晓莉两位老师的《琵琶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