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第十三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于2009年4月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其间.由陕西省杂技艺术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汉唐百戏》在人民剧院全新亮相。中央和各省、市参会领导以及国内外前来参加西洽会的嘉宾兴致盎然地观看了演出。这一展现陕西独特历史文化的精彩表演,受到西洽会来宾的赞誉,获得观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相似文献   
2.
大一统的帝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国的艺术也正是在汉代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峰。丰富的艺术从各个方面体现在汉代人民的生存状态。本文以汉代百戏为视角来揭示汉代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汉代人民所持的实际上是一种“少年式”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环境相对稳定,随着疆域的拓展,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交往活动非常频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的繁盛,各种艺术门类在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百戏鼎盛,乐府诗歌也继《诗经》之后再度辉煌.二者主要来源于民间,都由国家同一机关进行管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界定百戏和乐府的基础上,介绍了百戏中象人之戏、杂舞、神仙戏及百戏自身演出特色对乐府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宇全 《杂技与魔术》2012,(2):52-53,61
从画面分析考证可见,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上,不但有手技——"跳丸、跳剑";竿技——"戴杆";绳技——"走索";大型的兽舞——"鱼龙曼延";惊险马戏——"戏车高橦";还有迄今已失传的独特而又难度极高的"七盘舞"。堪称一幅奇险绝伦的"百戏角抵图"。稍微对照一下,便会发现,今天活跃在舞台上  相似文献   
6.
杂技在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渊源和深远影响。2011年6月4日在秦始皇陵开掘的“百戏俑坑”出土的11尊“神态各异,滑稽可笑”的“百戏俑”,被称为“秦始皇陵地下‘杂技团’(详见《华商报》2011年6月4日A8版),雄辩地证实,杂技的形成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7.
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汉代歌舞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汉画像石、汉俑中的图像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汉画像石、汉俑图像内容极其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击剑比武、庖厨宴饮、舞乐百戏、车骑出行、耕种纺织、珍禽异兽等,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其中描写音乐文化生活的乐舞、百戏的内容占较大比例,这充分反映出音乐活动在汉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对研究汉代经济文化生活和音乐的起源、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角抵戏 中国汉代(前206-220)出现了"百戏",它实际上是汉代民间歌舞、杂技、武术、魔术的总称.在百戏集演之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这就是角抵戏.颜师古注:"应劭日:'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日:'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抵者,当也.非谓抵触.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音乐的雅俗之争,也是由来已久的.雅乐是音乐与政治教化结合的结果.即包括六代之乐、雅、颂及雅乐化的风这全部的周乐在内.俗乐即侈乐、郑声、淫声等,表现出全然不同的放纵过度的特色.汉初,由于时势的动荡,也由于传统雅乐的散失,加之其时开国君臣大多出于下层,故而朝廷之上已出现雅乐衰歇、俗乐高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重要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地大物博的中国有着亲密无间的文化交流关系,尤其是在泱泱大良时期,借助于“海上丝绸之路”,华夏中原与西域丰富多彩的散乐,百戏,杂剧漂洋过海东渐古代日本,有力地促进了此岛国能乐,狂言,歌舞会,木偶剧,假面剧等古典乐舞戏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