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乙 《大理文化》2014,(8):72-74
正祥云持续三年的干旱,已经让许多人夏天出门都想不起带雨具了,我也一样。尽管手机天气预报说"今日阴,会有小雨"。我在出门时照样没带雨伞。此番出门是应几个北京作家朋友之邀一起去水目山。在出发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据《大清一统志·大理府》载,水目山在云南县(祥云县)南二十五里处而大明一统志则将它称之为宝华山那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基督教接近只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而研究的结果使他认识到,基督教并不能为他"再造文明"的计划提供多少思想资源,基督教在当代生活中已经彻底失败。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悲观认识,使胡适有意回避了《圣经》白话译本与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白话文学观。  相似文献   
3.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呈现出独特的"都市风景线",而穆时英作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白眉",他不仅书写了自己的时代感受,也为这道陆离的风景线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新感觉派其他作家对待都市的态度不同,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中呈现出强烈的"都市性"意味——讽、恋并存的矛盾态度,主要体现为蛮狂与皈依的双重意味,在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中,作者既站在城市的道德边缘去审视奔走与流连在都市中麻木的心灵,同时也深入其中,与那些丧失了魂灵的行尸走肉一同欢舞,一同沉迷;此外,穆时英以电影化的叙述手法来进行其行文写作,并力图表现出上海这道独特的"风景线"的创作切入点在文学史上也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为其创作增色良多。  相似文献   
4.
许存勇 《海外英语》2011,(13):236-237
《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年少时,无视父母教诲,无视宗教和上帝,一心只想冒险,在冒险中滞留荒岛。在荒岛上,主人公通过人与宗教和人与自然等诸种矛盾的解决,完成了自我定位,趋于成熟。在成长过程中,宗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对宗教理解和皈依使主人公从感性的、莾动的不信教者,成长为一名遇事不惊、审时度势、充满理性的文明社会的一名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的宗教情感来自于民族血脉和对伊斯兰坚忍不屈的感动。由于是在汉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作家,他的初期创作受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文化追寻后,找到了精神故乡皈依了伊斯兰。文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心灵史》实现了文学和宗教的联姻。新时期的文学宗教热,表现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6.
《简.爱》属于家庭女教师故事类型,但与夏洛蒂.勃朗特之前的这类小说有所不同,女主人公敢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她的表达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但它也保留着这类小说中人物沉默寡言的特点,体现出超越与皈依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7.
圣徒剧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的礼拜仪式,曾经是英国中世纪戏剧中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戏剧形式。在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剧作中,我们仍可看出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主要特征,并可窥见其对莎士比亚及同时代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精神的皈依,道德的重生——评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坛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犹太作家,他们以各种主题进行文学创作,“道德”主题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主题尤其在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作品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傻瓜吉姆佩尔》中的道德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分析其中蕴涵的文化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佛教中的体验与“家庭相似性”关联何在,为之辩护的论题包括两部分:(1)与其他方式相比,把皈依概念和神迹概念纳入体验概念可以使我们对佛教体验形成一种更为恰当的观点,而这一观点能够表明佛教的宣称与科学的经验主义的宣称之间的区别(前提1-10);(2)关于界定体验之所是的“家族相似性”理念,本文结论是,皈依与神迹是对佛教中的体验所作出的非实在论的“家族相似性”定义中的两个要素(前提11-13).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西部散文不仅仅是一种地域存在的命名,它更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祈向的范畴.西部散文作家饱含着一种"边陲意识".这种边陲意识包括西部生命精神的膜拜与张扬;精神家园的皈依与探索;文化价值的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