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篇
教育   22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山--机村传说壹》由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以不同的视角拼接出一个藏地村落的历史片段,并由此折射出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变迁.在新旧价值观、文化观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地带,阿来站在被遗忘的立场,关注着变迁过程中神性、人性、群体和个体失落的伤痛,为逝去的传统、文化等等奏响了一曲不尽的悲歌,同时也透露了毁灭之后重建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解读老子 蔚雨轻尘 历史是一片云烟.在这片云烟里,最深的堕落可以被原谅,最无私的牺牲可以被遗忘.任何隆起的巅峰,最终都将归于平淡.然而,一部书却超越了时空,一直传到现在的世界,这就是《道德经》.  相似文献   
3.
王慧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2):104-106
王尔德演绎了一种另类人生,这种另类反映出王尔德对"人"的定位,从他的各类作品中读者都可以感受到他对有别于"人性"的某种"神性"或"圣性"的敬仰与追求。他的童话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文体风格上也采用了独特技巧来流露出他试图降低"人"的地位,抬高源于动物但高于动物的"神性"或"圣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反观电视剧通俗叙事的传统美学精神,从符号呈现与现实构建、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日常叙事审美性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电视剧视像文化借助日常情感的潜移默化以实现深层价值认同,在平俗叙事和诗性美学精神的结合中实现其审美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5.
神话和神性一直贯穿于人类传统中,它们永恒不变地诉说着本质的生命愿望和生存精神,虽然神性在后来的人类现实中会遭遇不同的削减境遇,但改变不了神性的永恒延伸。人的浪漫可能在于追问神性在哪里、神性向往在何方,即使强迫这种神性追问停顿下来,也不会改变这种追问的存在,而时尚中国生活与文学的危险是:习性生活正在迫使不会停顿的神性向往停下来,这种强迫性的停止带来的问题对文学将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6.
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原罪意识"、"救赎"等观点既有认同,也对清教思想中的弊端加以批判。霍桑深刻地揭露了神权政治和清教的残酷和虚伪,进而关注人物的精神出路。因此,在《红字》中,霍桑高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旗帜。基于此,探讨《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以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对垒,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小说充满着的张力与浓郁的悲剧气息。  相似文献   
7.
8.
存在主义作为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存在诗学角度分析海子诗歌对存在深渊的超越与救赎。海子以神性体验的方式追寻人在大地之上的诗意栖居,通过对人类个体生存悲剧命运的揭示,思考人类和诗歌的命运。虽然最后生存的虚无还是吞噬了海子的心灵,但是身处贫乏时代追问诗人何为的勇气和独特的探索生存秘密的方式使海子诗歌在精神向度上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借用泛神论一词,在理解泛神论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日本宗教观中自然万物皆可为神的特点和日常审美观的描述,了解泛神性观点与欧洲泛神论的异同,以及泛神性对日本古典美学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所含有的泛神性特征,从而辩证地看待日本古典美学的"物哀"和;"幽玄"的特性。使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日本古典美学。  相似文献   
10.
綦连胜 《海外英语》2014,(7):197-198,214
《霸王铁金刚》是英国著名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平凡却异想天开想要成为国王的英国人在远东的冒险故事,最终"国王"攻克的王国被推翻,结局悲壮而惨烈。撇开吉卜林印度题材作品中一贯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倾向,这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堪称经典。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展现都随着文中的两位叙述者的互动展开并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