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求必应     
《历史学习》2004,(2):47-47
编辑老师,您好。贵社的《历史学习》的确开阔了我的视野,喜欢学历史的同学都对此杂志赞不绝口,不但开阔了思维空间,而且对新观点、高考分析更是非常详尽,可以说的一点是:《历史学习》是中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中学生手头上必备的资料之一。我在学习中有以下几个问题不明白,请不吝赐教。1.奥匈帝国的扩张重点在巴尔干地区,为何又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奥匈帝国是否类似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带封建军事性?2.日本全面侵华时,占领了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租界,那么又如何处理其法西斯同盟———意大利在华租界?3.课本第37页第二节“英美为了推动日…  相似文献   
2.
评隋炀帝     
历史上对隋炀帝贬多褒少 ,实际上 ,炀帝的施政措施中不乏有意义之举 ,如实行科举制、开凿运河、重视文化教育等。但在是否弑父问题上史家众说不一 ,就当时的情况看 ,炀帝并不一定要弑父才能登上皇帝宝座。隋朝的速亡 ,有很多复杂的内因和外因 ,简单认定是炀帝一人之过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初唐诗坛繁荣,律诗创立,政府完善科举制度,进士科逐渐以诗赋取士,反过来又促进唐诗的繁荣,成就着唐诗黄金时代的到来。李白、杜甫、白居易虽然科考的际遇不同,但均对唐诗的繁荣贡献至伟。  相似文献   
4.
隋炀帝对江南人才群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复痒序、倡南学、统一南北经学,为江南人才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创立科举制是推动江南人才群体形成的主动力,开运河、建江都,形成了江南人才群体的凝聚与发展中心。隋炀帝对江南人才群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体制的重大变革之一。科举制的废除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它不仅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运行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传统士绅的转变,促使新式知识分子的群体和近代新军的兴起,动摇了清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晚清的覆亡。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科举制,自隋朝建立到清朝废除,先后经历了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不断发展变化,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对比当今时代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能够总结很多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范进和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典型形象,他们的遭遇浸透了封建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范进的可悲,在于他的精神已被封建科举污染;而孔乙己的可悲,则在于他的性格已在封建教育中变形。从他们的人生遭遇、个人追求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社会流动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中地位的升迁或降落。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来考察科举制度,分析科举制与社会流动的历史渊源以及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贡献,并探寻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公正是贯穿科举考试中的一条红线。科举考试对官宦庶民一视同仁,从考场专门设置、糊名誊录、双重定等第、别头试和锁厅试等方法的采用,都力图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科举制度使封建社会通过选纳社会精英进入政治权力中心而不时迸发出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