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天地  赵立光 《兰台世界》2016,(15):124-125
维新运动及清末新政时期,随着西方的各种制度不断被人们所了解,英语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也被相继引入中国,将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英语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充实,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主动投身于英语学习的浪潮。科举制的废黜及新式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进程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英语教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和提升,英语教学终于在中国传统的教学体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在戊戌维新运动中,教育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封建教育制度,同时也为我国的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根基,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我国由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洪烛 《今日教育》2011,(1):90-93
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于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设立又于1905年停废的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续办。1917年,一代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标志着新教育体制在这古老的封建国度里的推行。这对中国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以北京作为策略地,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张元济全集》(十卷本)出版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史料》2007,(4):80-81
张元济先生(1867~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清政府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职。维新运动期间,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传授新学,并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变法失败,被革职,到上海任南洋公学译书院主事,主持出版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学术名著和教学用书。在此期间,曾兼任公学代总理职。  相似文献   
5.
1895─—1898年的维新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要求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大力兴力各类学堂等教育改革的主张及措施是这次运动最大的成果之一。地处边远山区的贵州在维新思想影响下,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它极大地推进了贵州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对贵州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司是晚清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目标,宋育仁就是一位对公司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维新思想家,他不仅对公司及公司制度进行理论思考,而且还亲自从事创办公司的实践活动。宋育仁的公司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他对公司的认识;其二,他对“创办什么样的公司”的构想和规划,这是其公司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报刊是变革社会的“利器”,报刊舆论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器.报刊舆论对于鼓动民众、推进变法具有强有力的作用,这几乎成为维新人士的共识,他们将办报作为推动维新运动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一个非常神秘而错综复杂的历史。这些伟大而神秘的历史真相成了后人进行研究的探讨的对象,是历史研究学家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我国历史研究学家对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中总结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有研究的价值,需要更深一层的进行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些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维新思想家,陈炽思想的形成与他所交往的友朋有着密切关系。对其所交往的早期诗友、维新运动时期的同僚、上级以及洋务大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不仅能够探明陈炽的思想渊源、他的性情特点,同时对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往,人们在研究戊戌变法和“新政”的过程中,总是将这两次事件分别探讨,理由不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资产阶段改良派,而“新政”的领导力量是封建顽固派。由于人们在认识上,总认为资产阶级心良派在政治上比封建顽固派进步,因此,在对戊变法和“新政”问题的分析上,更倾向于褒扬前者,贬低后者。本人认为,对这两次维新正确的认识方法应当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这两次维新运动的发起目的和最终结果上。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戊戌变法或是“新政”,由于他们的基本目的一致,因此,结果也是一样的,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