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体育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2.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深受屠格涅夫作品《罗亭》的影响。巴金通过借鉴屠格涅夫作品,使其作品《雾》在"人物""思想情怀"以及"行文方式"等方面都与《罗亭》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并且通过重构又具有其个人独创性。  相似文献   
3.
199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石国雄教授的《罗亭》,具有如下特点结合语境,用词准确;遣词逐句,形象鲜明;精读原作,风格接近.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深受屠格涅夫影响,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在“零余者”与“多余人”上,在情感基调与创作手法上,郁达夫都主动地向屠格涅夫进行了学习。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小说《南迁》对屠格涅夫《罗亭》的借鉴的分析,更加确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和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两个超越的悲剧形象之比较,探讨二者共同的悲剧精神,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挖掘他们的文化内涵及二者之间的渊源和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在两部作品的合读中说明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他从模仿到独创的审美过程中,写出的一种中国文本,是他要构建的生命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决非简单的模仿。  相似文献   
7.
冷和平 《宜春学院学报》2002,24(1):44-45,49
罗亭的生活信念和生活目标、追求真理和舒弃自我、历经挫折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以及在情感上为他人着想的严肃认真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罗亭不是个“多余人”。  相似文献   
8.
屠格涅夫是最早提倡作者从小说中隐去的作家之一,正是这种创作观念,使他在罗亭形象的塑造中隐藏了自己的声音,构造了罗亭的性格之谜。文章探讨了屠格涅夫设谜的方式,并根据小说中一些重要的提示和细节,对罗亭形象作了新的解读。笔者认为罗亭形象的本质特征是理性活动与感性活动的脱节,这一特征足以涵盖罗亭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解决长期以来罗亭形象评论中的各种分歧。文章还指出了罗亭形象与康德哲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杜蕾蕾 《文教资料》2010,(16):11-13
在19世纪的20至50年代的俄国文坛和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曾出现过一批独特的"多余人"形象。本文以罗亭和曾文清为例,通过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相似或相异的烙印,以及它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并探究他们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借助俄罗斯多余人学精神悲剧的视角,探讨了贾宝玉精神悲剧的中国化特性,与多余人比较,因化背景,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贾宝玉的精神悲剧主要表现为纯粹的精神探索,缺乏共鸣的社会基础,因而不可能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长时间不为评,读所理解,本以世界眼光阅读《红楼梦》,贾宝玉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