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993篇
科学研究   152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66篇
综合类   84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  相似文献   
2.
精彩图说     
《新闻世界》2005,(1):28-29
战火。鲜花;生,逝;过去了的.继续着的……就让我们记住吧.算是对良知与道义的拷问.对安宁与和平的祈祷。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运动员道德问题致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道德问题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反响,为使我国运动员道德建设与时俱进.通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对运动员道德的内涵、特征、现状、分类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运动员体育道德问题受当前社会众多因素影响,与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也存在关联.通过研究提出了几条对策.  相似文献   
4.
蒲团子 《武当》2004,(3):47-48
丹道法诀层层保密确实不假,但说到各门派墨守成规,却未必。胡孚琛先生自己就没有墨守成规。况其他门派传人中的佼佼者,也有不少在努力地发展他们的学术,将他们的学术向科学化研究靠拢,将他们的方法进行科学化论证,使之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的实际情况。如果仅靠创立新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的推崇与贬斥两种对峙的态度。本文立足于教学基本问题,以斯宾塞、梅伊曼、拉伊、斯金纳为线索梳理这一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从研究的问题域、体现的价值尺度、遵循的致思趋向展示了这一认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再过三年,北京将迎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随着“绿色奥运”的承诺,一步步从蓝图上隐现,环境教育逐渐进入了奥运筹备工作的议事日程。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把“绿色奥运”理念视为一个进程,而不是一个“快速结果”,这不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且可以唤醒人们的生态论理良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消费观、发展观、体育观,从而真正实现把北京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试述“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谈起,重点讨论了“健康第一”思想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特征,并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致力点作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慈善新闻报道逐渐升温,以关注弱势群体,倡导现代慈善理念为主题的慈善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成为当今媒体宣传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悲痛、感动、震撼和思考是前所未有的。不错,在许多人的一生中,都曾经历过、感知过苦难与不幸,为什么这次灾难给我们如此深刻的冲击、面对媒体的报道泪流满面、不用动员立即采取行动?人性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媒体对于这次地震的客观、积极的报道,得到了包括以灾难报道见长的西方新闻界的赞誉。从媒体介入后,对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推动作用来看,中国媒体对灾难报道的模式得到了肯定,“总体上看,这场灾难依然是政府信息公开史、传媒灾难报道史、公民慈善凝聚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