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7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传》作为公认的哲学著作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艺术原理 ,因此它对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到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 ,故在此从字体的演变、结构以及书法理论史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书法艺术与《易传》的同构关系 ,并且认为传统的书法艺术理论直接受到了《易传》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考试周刊》2015,(88):12-13
现有论文写作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编排比较枯燥,针对性不强,一般不能满足学院英语论文课程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依据写作教学规律,自行编写教材。装备学院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依据是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理论,采取对应方法完成编写,具有实用性强、专业对口、避免中国人常见错误,以及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都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刘勰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以"经"为正规范浮艳文风,拯救时弊;叶燮则提出"正变盛衰互为循环",颠覆"伸正离变"的传统,以"变"去消解当时主正文风。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认为叶燮的"正变"思想更有利于诗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自由想象,超越了刘勰以"经"为标准的"通变"思想,并提出叶燮的"正变"观念正是孔子诗学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诗"合韵"是甲部字在个别情况下以其另外一个音与乙部字押韵的情况。"合韵"并非异部音近押韵。由于合韵字在个别诗句中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出现合韵字与所协字在韵部系统中是异部的现象。合韵之"分""合"有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动物与法历来有着化上的不解之缘。在中外法律思想史上,人们喜用各种动物以及相关的故事来阐发自己的法律思想和主张,用形象有趣的譬喻箴言来解说深奥艰涩的法学理念。有的作象征式解说,有的作寓言式的解说,有的作隐喻式解说,这些解说渗透到法学本体论、价值论、工具论、目的论、运作论及通变论等各个层面中,从而使得法学的理性思维获得一种鲜活的感性语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律化。当然,这种法律化也有其黯淡的一面,表现为缺乏逻辑实证与规范分析,因此我们面对这种化,还应结合法学发展的理性成果去批判地审视它。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会通适变"问题,首创了文论领域的"通变"说。在这一学说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实践在"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发展前进。直至叶燮《原诗》问世,才重新调和"会通"与"适变"的矛盾冲突,再次回归刘勰"通变"说的正轨。  相似文献   
8.
《通雅》蕴含着丰富的通变思想。方以智治学广搜博采、穷源溯委,考古决今求创新,并会通中西,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通变精神。这种学术上的通变思想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也反映出明中期后学术变化及西学传入时的时代特征。认识方氏治学精神,对把握方氏学术、学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在刘勰看来,南朝以来的文学"新变"产生了太多的"爱奇"之风、"浮诡"之言和"淫丽"之辞,导致了"文体解散"的严重弊端,使文章之"变"成为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现象。由此造成了刘勰文学"通变"论的独特思路和特殊内涵:其论述重点不是提倡和推动文章之"变",而是强调通过对源于经典的"有常之体"的"相因"来规范文章之"变",以克服"新变"之弊;其所说的"通"也主要不是指向文章之"变"的结果,而是指向文章之"变"的前提,即对传统"有常之体"的"会通"。刘勰将传统"通变"论置入《文心雕龙》"以正驭奇、以常驭变"的整体论文思路,创造性地重建了"通变"概念的意义结构和具体内涵,从而将《周易》"变而通之"意义上的一般"通变"论,转换成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会通—适变"意义上的文学"通变"论。  相似文献   
10.
荀悦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总体上属于儒家,但体现了多家学术合流的趋势。其哲学思想体系从观念形态到现实的政治实施存在着天、性、道、人四个层面,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是其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