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梳理时间概念的历史,以及借鉴教育人类学对时间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远程教育利用其媒体技术创造了一种可以称作为“虚时间”的新的时间形态,这使得远程教育在克服时间距离方面出现了可能,但同时也在师生沟通方面增加了其他难度,  相似文献   
2.
结构人类学:人文与科学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思想传统中人文主义与科学理性在近代开始分道扬镳,20世纪结构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通常被人当作反人文主义的代表,但也有人视其为当代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列氏是如何考虑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问题呢?本文将就其结构人类学著作中的相关言论的分析,试图作出符合列氏思想真实的结论,并借此而探寻人文与科学在网络时代复归统一的根基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习惯法规范体系。至清代,习惯法成为苗疆地区维持苗民内部的社会组织秩序及其运转的主要力量。鼓社、议榔和理老作为苗族社会的三大支柱,并在习惯法的执行机制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苗族习惯法也是苗疆地区山地耕猎性经济文化类型的集中反映,苗族原始宗教、禁忌、生态环境、社会风俗等因素对其习惯法的生成、发展和适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拉德克利夫-布朗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解读《社会人类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梳理出布朗为寻求"社会的自然法则"而提倡比较的方法、归纳的方法和共时性方法。此外,提醒关注布朗对"田野工作"的真知卓见与审视对布朗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以文化传承和体育的发展为基点,从体育人类学、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伦理学多科理论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华武术的内涵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评述李安宅对统领中国传统的"礼"之社会科学研究,表明无论从对"礼"的去神圣化,到"礼"与"礼教"的区分,还是从"世俗"/"神圣"二分,到"信仰"与"宗教"二分,无不显露人类学的质性。参照李先生学术生涯,结合方家的观点,认为"‘礼’即是人类学的‘文化’"得以贯彻。进而得出更进一步的解读,即"礼"乃是用以巩固社会的秩序与结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楚辞学界先后涌现出不少学术成就突出的大家,他们大多提倡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学术研究,包括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其中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硕果累累。试对这一历史过程做简要的梳理,以期对新世纪楚辞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人的“爱智”,中国古人的“求道”,以各自的方式体现了哲学是关于宇宙人生总体关系的学说这一本质内涵。中西哲学各有特点,前者是以宇宙论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后者则是以人类学为侧重点的天人之学。它们都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必须加以借鉴的重要的哲学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天人之学,即科学的世界观理论。它是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改造人与世界的能动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宴客习俗是南丹县壮族社群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千百年来这种传统习俗在表面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其内在的性质却有了许多改变。本文从民俗学、社会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习俗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10.
欧光南 《培训与研究》2008,25(10):40-4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其唯物史观的确立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科学揭示与阐释交融在一起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内容,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有关人的本质认识的前提、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本质的决定基础、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质、人的本质发展的理想状态及其实现的条件与途径。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上述有关人的本质认识的系统阐释又是建立在其对人的本质考察的动态生成分析方法基础上的。这个分析方法是关于人的本质认识问题的方法论革命,对人的本质认识从而整个人学理论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