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WM逆变器死区的存在对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动态、静态性能及稳定性均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针对DSP控制的电压源型PWM逆变器,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无效器件原理的死区补偿方法,利用DSP检测定子电流,通过软件编程只给有效器件送驱动信号,达到补偿的目的,具有外接电路简单,成本低,易于实现等特点,数字仿真结果证实了其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有座测节仪原物屏蛛网坐标的设计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保证了平行光调整的共轴性,给出的自准法成像清晰度判断基准,符合正交法判别原理,从而提高了该仪器的调整精度和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致力于研究新奥运周期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个人项目器械难度(AD)在成套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解析器械难度在中外优秀运动员成套中的运用,对各项器械的器械难度进行总结归类,剖析设计精美绝妙、衔接自然流畅的器械难度的构成因素及编排特点,指导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难度的编排,加强器械难度的训练手段,以期为我国艺术体操新周期个人项目成绩的突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艺术体操器械技术运用的前瞻态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献资料、录像解析、专家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对历届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器械技术的运用趋势作了较深入的探寻。结果表明,艺术体操器械技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标志就是器械技术在成套动作中的比重成倍增加;“难、新、险”将成为艺术体操最重要的竞技特征;而技术发展的趋势势必将带来训练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指出我国目前法治建设中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本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具有针对性。本重点强调两方面:法律的合法性与个案衡平;法治渠道的畅通与法律利雏坦。本认为引入衡平法精神,尤其符合我国现状,并提出了人性分析角度是法治研究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中心机房列有网络核心交换机、各类服务器、网络监控和安防等众多设备,对它们供电既要安全可靠,又要关注其投入产出效率;筹建和使用高标准供电系统固然好,但意味着建设和使用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因此,依据国家标准和本地实际需要,分级分类设计建造经济适用的供电系统非常必要.湖北文理学院网络中心机房供电系统在规划筹建中采用机房分级和设备分类分区的方式,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力求建设与使用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阐述了体质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和体质测量与评定的关系,特别对不同阶段的测量仪器器材的发展类型进行了归纳比较,并提出了新一代体质测定系统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1924年改组后,国民党自上至下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党务组织系统。后经"北伐"完成统一,国民党正式独掌全国政权,"以党治国"体制遂开始在全国推行。自此,"党政双轨"制正式在全国实施。按这一制度的设计,地方党政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合作的关系。但在地方势力严重、派系斗争不断的情况下,山西省党部的生存状态却极其艰辛,始则几欲流产,继则难以发展,明显呈现出与"党国"的制度设计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9.
前庭感受器的稳定性直接反映帆船运动员的控制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测试法,对帆船运动员大负荷专项训练前、后两个阶段进行了前庭器官机能稳定性的测定。研究发现运动员在大负荷专项训练后,前庭器官机能的稳定性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帆船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巩固和提高必须要有大负荷训练量的配合。  相似文献   
10.
A governmental research inquiry was conducted into the policy to raise the school leaving age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study aimed to problematise the policy so as to identify and examine the rationale and intervening practices with young people who were deemed to be at-risk of not meeting the new school leaving age requirements. Drawing on interviews and policy document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apparatus’ as defined by Foucault and Agamben to identify the 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way the policy produced and reproduced an ‘at-risk’ youth subjectivity. The paper shows how a binary between school completers and non-completers emanated from a context about a crisis in falling retention and early school leaving, myopically focusing on 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subjectivities as both the cause and solution to the policy objectives. Consequently, the policy apparatus is productive of the very circumstances it seeks to address, and therefore it recursively cycles around a problem it does not sol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