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动性中枢疲劳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运动疲劳产生的中枢机制进行综合性分析.资料表明:一些特殊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CNS)发送和维持足够的神经冲动,成为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另外,运动时CNS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质、神经激素:如5-羟色胺、多巴胺、氨类等物质,也是运动性中枢疲劳产生的敏感物质。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NSCs)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神经营养素家族对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一定影响。其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神经营养素-4/5(NT-4/5)以及神经营养素-6(NT-6)。本文就目前神经营养素家族对NSCs分化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速度的不断提高,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而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颗粒检测技术在国计民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提高颗粒检测技术的速度与准确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采用模糊竞争Hopfield神经网络对图像灰度级进行聚类,也就是需在某种目标函数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灰度特征集的最优模糊划分,得到最优的阈值,实现图像的分割,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对颗粒进行特征参数测量的图像测量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大量颗粒的测量和表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对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5只,运动训练组15只。对模型对照组和运动训练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对运动训练组进行跑台训练。3周后,分别对三组大鼠神经功能和PPARγmRNA进行检测。结果:运动训练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PARγmRNA表达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结论:运动训练能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与PPARγmRNA的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加强教师的网上导学行为评价是保证和提高远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阐述了基于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教师网上导学行为评价的设计思想、评价模型和实现方法,较好地避免和弱化传统评价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影响和不确定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对教师网上导学指导行为的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BP网络算法的入侵检测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提出了改进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简单介绍了主要部分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分类器实现网络信息的分类存储和警告。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动国家助学信贷的发展与积极运行,借用信用分析中常见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了大学生助学信贷问题,构建大学生助学信贷评价指标体系,继而设计出大学生信用评价系统,以期为全国联网的大学生信用评价系统的建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针灸疗法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进行简单反应时、唾液pH值、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测定,对60名健美专项的学生训练前后针灸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点压穴位、针刺、艾灸、拔罐法等不同疗法,选用不同穴位,都能够加速运动后疲劳的消除,但程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笔者测试分析了15名男性和3名女性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及亚极量运动负荷后胫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及展肌肌电图指标。结果提示:运动前后胫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改变;亚汲量运动导致的代谢产物堆积可能影响运动终极的兴奋传递。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biocompatibility and neuroregeneration of a polymer tube, poly-3-hydroxyoctanoate (PHO) in nerve gap repair.

Methods

Forty Wistar Albino male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autologous nerve gap repair group and PHO tube repair group. In each group, a 10-mm right sciatic nerve defect was created and reconstructed accordingly. Neuroregeneration was studied by sciatic function index (SFI), electromyograph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on Days 7, 21, 45 and 60 of implantation. Biocompatibility was analyzed by the capsule formation around the conduit. Biodegradation was analyzed by the molecular weight loss in vivo.

Results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histomorphometric assessments demonstrated neuroregeneration in both groups over ti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 straight alignment of the Schwann cells parallel to the axons was detected. However, autologous nerve graft seems to have a superior neuroregeneration compared to PHO grafts. Minor biodegradation was observed in PHO conduit at the end of 60 d.

Conclusions

Although neuroregeneration is detected in PHO grafts with minor degradation in 60 d, autologous nerve graft is found to be superior in axonal regeneration compared to PHO nerve tube grafts. PHO conduits were found to create minor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vivo, resulting in good soft tissue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