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刘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24-126
主要从后现代的宏大叙述的消亡,消费社会以及不确定性分析《普宁》。小说以断裂富于变化的语言,讲述了俄国普通流亡知识分子普宁在物质至上的后现代消费社会里的漂泊人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身心俱疲的人们似乎彻底迷失了方向,任凭命运的车轮把人们载向未知的旅程,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了怀疑、悲观和失望。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的小说融艺术的激情与科学的精确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偏爱。纳博科夫坚持"细节就是一切"的艺术理念,用生动精妙的细节来构筑他的小说世界。本文从纳博科夫的蝴蝶研究出发,探寻他的文学细节观的渊源,并结合后期小说《普宁》与《梦锁危情》,从细节描写和巧合意象两个方面来探讨纳博科夫的文学细节观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设计并雕琢细节是纳博科夫标志性的创作方法.在“异乡人”主题的作品《普宁》中,纳博科夫设计了提包、螺旋图案、东方饰品、俄式园林等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诠释人物的显性元素,而借助细节与人物的合成图景,作者不断彰显和变换着个人化的印记,这又将细节隐性的阐释空间无限地放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为理论基础,阐述了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在流亡过程中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