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同于斯蒂芬?金其他作品的小说,一反他惯有的恐怖诡谲风格,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写实主义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高墙内的故事。如何在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上演一出精彩的故事,这是斯蒂芬?金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这部作品无疑是成功的,而它的成功与小说的叙事策略———景观化叙事密不可分。“景观化叙事”一词的灵感源自奈保尔关于“空间叙事”的概念,因其在叙事空间上的狭小而得名。《肖申克的救赎》在叙事空间、叙事聚焦和叙事语言上的选择,都成功地将空泛的“人性”主题缩小到有限可控的范围内,把不可捉摸的善恶具象至真实可感,让本来只一方天地的监狱成了一座包罗万象的微缩社会。  相似文献   
2.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翻译行为。根据不同的影视风格,译者应该始终以目的语观众为核心,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译者通过恰到好处的增译、减译和归化策略,对这部影片的字幕进行了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河岸》是当代作家苏童继《碧奴》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该部小说的主题可以用"寻找"二字概括。主人公库文轩因为"身份"的迷失而寻找自我,其子库东亮因为萌动的青春而寻找爱。这一"迷失"和"寻找"的过程让人联想到了卡夫卡《城堡》中的K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父子。但两代人终究又因为生活信仰的差异,一个在寻找中归于虚无,另一个则选择在寻找中继续坚守。  相似文献   
4.
著名电影《肖中克的救赎》是一部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作品。本文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认真地对这部电影进行了社会学解读,认为在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趋热的时候,这部电影所传导出的道理—为希望而努力,当希望变成现实,能以超越的心态淡然处之;希望可能还未实现,仍以超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永远是美好的,对于我们当今许多人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最具特点同时也是主题最具疑问的一部短篇小说。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霍桑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利用圣经原型构建了一个尘世的伊甸园,但男女主人公伊甸园中堕落的结局却是一幕凄婉的爱情悲剧。对替罪羊原型的分析与阐释揭开了伊甸园神话这一另类结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犹太作家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因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从人物的违禁、罪感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二者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他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即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卡夫卡有着较强的宗教意识。不从宗教角度出发我们将难以读懂其作品。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赎回风险为研究对象,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其赎回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针对实证分析的结论,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基金投资者应坚持理性投资;基金管理人应努力提高基金业绩并适当分红;监管机构应发展多种避险手段,逐步完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8.
《朗读者》讲述了一个不伦的情爱故事,朗读是其中的重要装置。通过男女主人公--一个朗读者的情爱纠葛,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不仅对历史真相和复杂的人性予以揭示,也对朗读与爱情、阅读与成长、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救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向我们揭示了"阅读是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相似文献   
9.
苏童《河岸》中的人物、船、河流都可视为原型,并可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加以剖析。一方面这些原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统摄在"放逐—救赎"的母题之下形成了一个原型系统;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原型本身都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这使得该原型系统超出了原型通常意义上的同一性,而更多表现出了一种多样性。就此原型系统本身而言,其中的各个原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其中某一个原型的解读和定位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的原型,并要置放于该系统的整体之中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0.
从犹太文化中所蕴含的罪、受难、死亡的内涵入手,阐述索尔·贝娄笔下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必要性。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都带有深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心理体现了圣经文化中的“罪恶”观念,同时也汇聚了作为犹太人的典型文化心态;受难是这些犹太知识分子获得救赎的必修课;死亡问题是触动这些犹太知识分子的最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渴望救赎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