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的失衡及由此造成的个体的无能感和无力感。结构性的失衡是外在强加于个体的怨恨的种子,无能感则是个体对抗结构性因素的、并转向怨恨的内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舍勒对羞感进行了丝丝入扣的现象学分析。羞感为人所特有,它源于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自觉。羞感的本质在于:它是高层次的价值意识与低层次的价值意识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作用在于使人朝向高层次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存在意义而免于向低层次的价值沉沦。荣辱观教育重在保护和激发人的羞耻感。  相似文献   
3.
阮朝辉 《成人教育》2012,(1):122-123,124
在德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成立的萌芽期,马克斯.舍勒主张只有成立与大学Universit.a.t并列的业余大学Volkshochschule,才能满足不同背景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业余大学建构理论具有时代的真知灼见性,舍勒提出的成人继续教育(业余大学)就是专业、职业技能技术提升教育的观点,不仅是德国的成人继续教育筹建的另类理论基础,在我国当代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仍能找到现实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The German philosopher Max Scheler defines the human person as a value‐oriented act structure. Since a person is ideally a free being with open possibilities,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to help human beings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in various directions. At the centre of Scheler'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idea of all‐round education, which aims towards a developed capacity for assessment, an ability to make choices and an ability to focus on the objective nature of things.  相似文献   
5.
从2005年至今,国内对马克斯·舍勒的研究论文很多,研究领域多集中在舍勒的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现象学等方面,但对其教育现象学、思想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6.
从人之为人的自明性及其自我救赎的本质上看,王阳明“心学”与MaxScheler的精神直观现象学在哲学思辨路径、知识观、楷模层次类型等方面都显现出许多相似点。但是,比较研究中要避免陷入“比附论”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7.
The German philosopher Max Scheler defines the human person as a value-oriented act structure. Since a person is ideally a free being with open possibilities,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to help human beings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in various directions. At the centre of Scheler'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idea of all-round education, which aims towards a developed capacity for assessment, an ability to make choices and an ability to focus on the objective nature of things.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舍勒的现象学态度直观的价值理论、教育理论,不仅对哲学伦理学具有奠基作用,而且也为教育价值及其评价理论提供了现象学审视的全新视角.舍勒认为价值分为感官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神圣价值;相应地,作为存在范畴的教育的价值也可分为教育感官价值、教育活力价值、教育实用价值和教育神圣价值;教育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生命价值这一较低的层级,因为人是生命和精神的同构的在者,因此,教育评价应基于人和教育本身,对教育进行生命和精神同构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9.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来战胜人生的悲剧。舍勒分析了怨恨形成的根源、机制和后果,提出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的价值观。文章借鉴现代西方关于怨恨的基本理论,提出消除转型期中国社会可能存在的怨恨情绪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康德那里,所谓“先验”就是指独立于人的经验,这种先验论不仅是康德认识论的基础,也是他伦理学的基础,而在舍勒看来,先验并不意味着独立于人的任何经验,而仅仅独立于人的非现象学经验,基于此,舍勒认为,康德的先验论是纯粹形式主义的,毫无事实依据,他对康德的批判尽管一针见血,但仍落入了基础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