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With the noted popularity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people increasingly rely on these social networks to address their information needs. Although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is potentially an important venue seeking information online, it, unfortunately, suffers from a problem of low response rate, with the majority of questions receiving no response. To understand why the response rate of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is low and hopefully to increase it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analyzes extrinsic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response probability of questions posted on Sina Weibo. We propose 17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2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estioner. We also train a prediction model to forecast a question's likelihood of being respond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features We test our predictive model on more than 60,000 real-world questions posted on Weibo, which generate more than 600,000 responses. Findings show that a Weibo's question answerability is primarily contingent on the questioner versus the ques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sing appreciation emojis can increase a question's response probability, whereas the use of hashtags negatively influences the chances of receiving answers. Our contribution is in 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tools, as well as for enhancing social network users’ collaboration in supporting social information seek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
新浪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新浪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索中文环境下替代计量指标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新浪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覆盖率不足1%,但由于追踪时间和追踪对象的局限,该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新浪微博关注和讨论较多的论文来自"综合""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保健科学""医学"及"生命科学"等学科;新浪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期刊分布满足对数曲线规律,除著名的综合性期刊如Nature等,预印本平台arXiv和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等也获得了较多关注,生物学和医学的"明星期刊"最多;新浪微博主要关注最新论文,正式出版180天内受到关注的论文比例高达68.66%,同时也会关注经典论文;新浪微博发布者倾向宣传、推介和评论贴近生活、趣味性强、实用性高、涉及生命健康的学术论文,传递出引文无法体现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新浪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呈现出显著的离散和集中分布特点,5.1%的学术论文获得了50%的新浪微博关注。此外,受新浪微博关注的论文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远高于平均水平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主题,而微博用户对不同主题的表达和关注也会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以及舆情事件的走向。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微博用户主题演化分析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更好地理解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轨迹以及公众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以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方法 /过程]以网络舆情信息特征为立足点,辅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舆情信息客体与本体进行剥离,结合重大突发事件特征,创新性提出以舆情客体信息为参照基线的舆情本体演化强度来反映微博主题演化趋势。[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面向网络舆情信息本体的主题分析,与网络舆情实际发展演化趋势更加贴近,对主题内容的揭示也更加全面。同时研究思路也对现有网络舆情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单一求助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优化与更新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微博舆情监管是政府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对微博舆情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 解微博舆情传播规律,为政府监管微博舆情提供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通过分析微博舆情的社交网络结构特点, 对BA无标度网络进行改进。随后将模糊观点与Deffuant-Weisbuch模型融合,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模糊相似度的舆 情演化规则。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微博舆情演化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模糊观点的类型对舆情演化的周 期与规模有影响。用户对于热门发现微博的关注度对舆情传播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微博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上网方式、使用时长、表达方式与以往都有较大改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群体通过微博平台,其心理认知具体表现为片面仇官仇富与质疑、逆反宣泄、娱乐消遣等。大学生群体对突发网络舆情的舆情主体、对象、基础以及政府调控都有不同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以国外政府机构和政要入驻新浪微博的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析国外在华“微传播”现象并总结相应政府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国外政府机构和政要善用自媒体社交工具展开全方位的信息传播与价值输出,对此,我国一方面要关注、警惕,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微博使用状况调查与思考——以新浪微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国内最大微博运营商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选取注册于新浪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探讨高校图书馆微博的发展现状,指出高校图书馆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镜众传播视角调查研究网络直播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为丰富发展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直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论文首先切入镜众传播理论,将镜众传播理论与网络直播直接联系,构建镜众传播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直播模式,随后调查研究了省级公共图书馆微博与微信应用网络直播的现状,并从镜众传播视角将网络直播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提出相关发展对策。在镜众传播视角下,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若想进一步发展网络直播,未来须在发展镜众群体、培养一批图书馆自己的馆员主播、升级现有的网络直播模式与内容、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企业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营销策略即网络营销,而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微博的出现,为企业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微博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策略的创新,一经出现就迅猛的在网络世界里占有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微博营销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并就以后微博营销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使用“传播的游戏理论”,对新浪微博俄罗斯世界杯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新媒体用户的需求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世界杯传播是一场盈余时代的足球“游戏”,满足用户对愉悦、趣味的需求和对游戏的需求是新媒体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新浪微博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体现主观、个性的“选择性会聚”让用户在“游戏”过程中促进了“自我”的发展;只为享受足球魅力的非功利性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利用微博话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传播乐趣,用户从“游戏”中收获了愉悦。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立足受众的个性特征和主观心态,注重体现个体主观能动意识,对把握未来新媒体传播发展和趋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