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浅析曹唐游仙诗的内容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唐游仙诗突破了传统的游仙诗模式:抛弃了追慕神仙、寄托寓意的主题;游戏笔墨,运用近体诗的形式将神仙故事诗歌化,使之转化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同时,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游仙诗"以祈慕神仙生活或游历仙境为题材,通过描述灵异世界以寄托个人怀抱。它始终遵循着"文以载道"和"诗言志"的传统,在想象的世界里抒写现实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本文即从宗教、文学等多元文化视角对中古游仙诗的文学史意义进行解读,使人们对游仙诗这一中古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有新的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3.
司马相如《大人赋》之题,“大人”并非专指帝王,而是指得道之人。今观《大人赋》内容.可知其叙写的是大人由求仙而至得道的精神历程。再结合《史记》所述司马相如的一生的政治遭际对其心理的影响,可以认为《大人赋》是一篇从传统的“悲士不遇”的主题中游离出来的游仙兼思玄作品。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时代的文学,在高扬“建安风骨”的魏晋时代,具有强烈功业意识的曹氏父子之所以致力于游仙诗的创作,是要借此种文学样式完成现实的利益:一、改造道教,为己所用;二、吸引文士,聚揽人才;三、清净保寿,以求功业。  相似文献   
5.
游仙情结是嵇、阮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思想感情的必然的逻辑发展和艺术升华。但由于嵇、阮的气质、性格不同,其诗作之抒情风格亦随之而异,这种风格上的差异鲜明地反映在他们游仙诗上。嵇、阮继承了屈原、"三曹"的优良传统,踵事增华,进一步密切了游仙与现实的关系,深化了游仙诗的抒情技巧。他们的艺术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对郭璞《游仙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而在中国游仙诗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游仙精神的传统发展过程、深入分析李白游仙诗的神仙世界,来探讨游仙对李白诗歌的影响,以及李白对游仙诗的改造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李白和李贺都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又都对游仙诗的题材范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拓和提高。但二者的游仙诗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诗人生活经历、性格、理想对诗歌创作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关于《离骚》总的观点为:《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仙真人体的寓言诗或歌舞剧,并以此解诂《离骚》。这一观点是受了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离骚是仙真人诗”的启发,但青出于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闻一多对《离骚》作这样的理解,与其神秘主义气质、浪漫主义性情、艺术观、宗教观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道教和基督宗教对生命的终极关切是与其构设的理想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道教"洞天福地"和基督宗教"新天新地"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地.不过,二者又有所不同.作为神圣空间,道教的"洞天福地"多位于现实的名山胜境,既是修道者的修仙之地,又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存场所;而基督宗教的"新天新地"与末世论有关,随着基督的复临才能临到或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二仙是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地域性崇拜神。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它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民间百姓看重二仙有求必应之“灵”,而统治者更看重二仙在维护国家安定上的“功”。统治者若想借助二仙来加强自身对于晋东南百姓的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就必须打破“功”与“灵”之间的断层。处于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地方精英就承担起了打破断层、搭建桥梁的作用。在梳理历代二仙碑文的基础上,探究地方精英如何通过增添二仙经历、丰富二仙形象、改变成仙方式的手段打破“功”与“灵”之间的隔阂,使二仙信仰既利于国家对晋东南地区的统治,又在顺应百姓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