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6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53篇
教育   1709篇
科学研究   401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715篇
综合类   44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ves and the number of their users increases regularly. To understand how users can be satisfied in the complex digital environment of SNS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Users’ motivations comprise four attributes, entertainment, information,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convenience. Emo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eir two main categories, that 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e draw on complexity and configuration theories, present a conceptual model along with propositions and perform a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Through an empirically study with 582 SNSs users, we present eight combinations (configurations) of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that lead to high satisfaction, which highlight the role of high convenience, followed by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motivations in being satisfied with SNSs. High satisfaction can be achieved both wh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re high and low, depending on how they combine users’ motivations. None of the factors are indispensable to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on their own, instead they are insufficient but necessary parts of the causal combinations that explain high satisfaction. This study contributes in SNSs literature by extending current knowledge on how motivations and emotions combine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 and by identifying specific patterns of users for whom these factors are important and influence greatly their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
在"马拉松热"的背景下,对跑步参与过程中马拉松跑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进行探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对20名马拉松跑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0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者具有深度休闲的6个特质:坚持不懈、生涯性、显著的个人努力、强烈的认同感、独特的文化、持久的收益。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其中坚持不懈中的"毅力"和"自我管理"两方面体现了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对马拉松跑者来讲,经济回报和团队发展并不是明显的持久收益。本研究结果拓展了对我国"马拉松热"现象的理解,未来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丽城市”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城市更新建设的保证者,而美丽城市的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两者互动发展、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的蓬勃开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推动与滋养,生态文明建设是休闲体育发展的至高境界,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外在环境和内部动力。城市休闲体育通过亲近自然、绿色消费、健身怡情、协调“三生”等实际行动,起到了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拉动低碳经济增长、实现生命价值延展和促进城市休闲功能提升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践行手段。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民休闲化趋势与大众体育的开发和指导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从 3个层面分析了开发体育的休闲功能与开发休闲培训对休闲文化产生的意义 ,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发展 ,发展、健全健身娱乐市场 ,能进一步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高质量的休闲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采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和体育锻炼习惯问卷,对90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其身体自我满意度明显高于没有锻炼的大学生,每周2次以上和每次30分钟以上,均可明显提高其身体自我满意度;经常锻炼的大学生不仅在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比较高,对自己外貌、身材和性方面的认识也更积极;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的提升作用比较明显,每周1次以上可明显改善其身体自我满意度;身体自我满意度越高,其在健康生活方式及运动感受方面的认识越积极。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休闲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及健康需求成为休闲健身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和媒介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全民休闲健身意识的提高;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给城市休闲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石。坚持休闲健身运动多元化、趣味化、娱乐化,加速培养休闲健身运动产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中介人才是实现我国休闲健身运动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休闲体育消费: 一种都市体验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休闲体育消费发展走向的视角,对新经济背景下城市休闲体育消费与体验经济的联系进行分析,认为休闲体育消费的价值在于满足城市居民的情感体验;休闲体育消费是城市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消费意识是制约城市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消费的因素;发展城市体验经济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价值挖掘。  相似文献   
8.
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的方法对休闲的概念、发展及休闲体育的概念、特征、分类、功能进行探讨。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地选择自己爱好的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以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实现和完善自我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休闲的重要活动内容,在未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它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述学校娱乐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娱乐体育在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中的地桩与作用,讨论了学校娱乐体育的组织与管理应学校娱乐体育中的安全教育等阿题,分析了学校娱乐体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杜也力 《图书馆杂志》2002,21(12):23-26
读者服务质量评价一直是图书馆工作评估中的薄弱环节,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图书馆学界的关注。根据全面、客观的原则,提出了“读者满意程度”与“图书馆服务实绩”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通过权重系数突出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教育,知识服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