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3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74篇
教育   6105篇
科学研究   111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365篇
综合类   82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675篇
  2012年   701篇
  2011年   704篇
  2010年   597篇
  2009年   503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714篇
  2006年   695篇
  2005年   612篇
  2004年   570篇
  2003年   444篇
  2002年   418篇
  2001年   326篇
  2000年   219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reliance upo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is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from which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Arguably 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ies pointing to this risk or tendency i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 ones theorising why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Further,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s theorise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th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re seldom brought to the fore.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heoris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nd work through, by means of identifying, systematising and elaborating extant understandings of such mechanisms in the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eferred to as the CMIS-framework) which suggests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formative technology may play many different roles, where each such role appeals to and works through a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mporta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at is appealed to, the CMIS-framework suggest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eachers (un)consciously conducting particular forms of subjectivising work upon themselves, here referred to as compliance, mirroring, identification and self-realisation (CMIS).  相似文献   
2.
In this ITEMS module, we introduce the generalized deterministic inputs, noisy “and” gate (G‐DINA) model, which is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specifying, estimating, and evaluating a wide variety of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s. The module contains a nontechnical introduction to diagnostic measurement,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of the G‐DINA model, as well as common special cases, and a review of model‐data fit evaluation practices within this framework. We use the flexible GDINA R package, which is available for free within the R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a user‐friendly graphical interface in addition to the code‐driven layer. The digital module also contains videos of worked examples, solutions to data activity questions, curated resources, a glossary, and quizzes with diagnostic feedback.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心养性的体育形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近些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实验法、数据统计法证实太极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效果,指出太极拳的“健心”功效在“人际关系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太极拳强调了人练习的原因,故建议集体进行太极拳练习。  相似文献   
4.
从女排队员人体解剖、生理机能、心理状态、技战术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女排队员的特征及训练原则,为女排运动训练及比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台阶试验质疑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1  
台阶试验是一项由BROHA建立的用以评价机体对强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恢复能力的运动负荷试验,研究表明:台阶试验指数与运动耐力和最大耗氧量之间无高度相关,因此,不能对心血管系统功能作出准确评价;台阶试验指数只能够对受试者的状况作出好与不好的评价,而不能作出精确评价;台阶试验指数不能有效反映以最大耗氧量、最大心输出量为代表的心脏功能增龄性变化规律及其性别差异。鉴于以上原因,台阶试验作为心血管系统功能评价的运动负荷试验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奥运会对提升国民凝聚力心理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哲学和社会学为视角 ,以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理论和体育学为基础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等方法 ,对奥运会提升国民心理凝聚力、凝聚力构成因素及条件、产生社会效益等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具有显著作用 ,同时也丰富凝聚力理论外延与内涵。  相似文献   
7.
对篮球运动员临场心理躁动的涵义与意义、篮球运动员临场比赛进程中心理躁动的具体表现、教练员临场心理调控的意义与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运动心理训练现状与发展动向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万彬 《体育与科学》2003,24(4):55-57,54
采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通过对中外运动心理训练现状和发展动向的研究,为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运动心理训练的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9.
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立勇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1):19-20,28
从运动训练理论的建立、运动训练的控制、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控、“大负荷”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运动技术的创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它们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作用,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运动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才能使运动员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0.
谢国卿 《体育科研》2003,24(4):41-42
通过对上海市天山中学部分运动员参加上海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气枪比赛前后经过的回顾和分析,认为气步枪比赛中存在的一个节奏现象是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和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也就是最终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