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0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伟政 《学语文》2004,(3):0-11
2003年12月25日,本校某青年教师(教龄未满3年)上了一堂汇报课,授课内容是高二语文读本第三册第27课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重点班。学生在早自习阅读了一些资料,如介绍季羡林的《顽强的生命,超然的人生》一文,还有介绍生命力顽强的三篇短文——《临风之草》《迎霜之菊》《竭泽之鱼》。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教者的教学简案。  相似文献   
2.
我真希望,21世纪走到某个阶段时,人类化会在融合的基础上突出东方化的作用,明辨而又笃行之。我真希望,大吉大利能降临我国;我真希望,国泰民安……我真希望,中国能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巍然立于全世界民族之林。——季羡林[编按]  相似文献   
3.
谈慧玲 《出版参考》2006,(12S):I0006-I0006
第三极书局开业伊始便秉承“传承阅读”之使命,作为书局顾问的季羡林先生专程题词“传承阅读”贺第三极书局开业之喜。  相似文献   
4.
季老的勤奋     
《出版史料》2005,(3):68-68
季羡林的《糖史》一书出版,是他关心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季老以八十二岁高龄,为了搜集糖史的资料,利用《四库全书》、《丛书集成》、《中华文史论丛》等一系列大型丛书,在1993、1994年期间,“我几乎天天跑一趟北大图书馆,来回五六里,酷暑寒冬,暴雨大雪,都不能阻我来往……从书架上取下像石头一样重的大书,睁开昏花的老眼,一行行地看下去。古人说:‘目下十行’,形容看书之快。我则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养成了目下二十行,目下半页的‘特异功能’,‘蔗’字和‘糖’一类的字,仿佛我的眼神能把它们吸住,会自动地跳入我的眼中……一旦…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章,表示对陈寅恪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为何念念不忘学界大师陈寅恪呢?  相似文献   
6.
阿福 《新闻世界》2006,(4):34-35
“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学 张中行出身河北香河农家,性格颇具幽燕之士的宽厚豪爽。一生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张中行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宝”级大师过从甚密,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评价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品格.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给人面子,人之常情。但季羡林为一样东西不给杨澜面子。  相似文献   
8.
正读罢王列耀、龙扬志所著的《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感慨颇深。本书选择了从澳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澳门日报》入手,以报纸副刊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了自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的澳门文学历史语境转换过程。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在时间上是明末清初,在地域上就是澳门。"的确,澳门算是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桥头堡,它称得上是第一个开放的文化特区。在这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密集的对话。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9.
大师弯着腰     
有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泌尿科专家郭应禄先生不慎摔了一跤,头部受伤了。为了不打扰别人,他到远离单位的大儿子家休养,也没有把自己受伤的消息告诉别人。这件事不知怎么被他早年的导师——著名学者吴阶平老先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好舞笔弄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虽然我从来没有敢妄想成为什么文学家,可是积习难除,一遇机缘。就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积之既久,数量已相当可观。我曾经出过三本集子:《朗润集》《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香港),也没能把我所写的这一方面的文章全部收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