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永新 《文化学刊》2013,(4):139-148
方言文化是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宁远方言文化具有以下特点:浓厚的巫文化遗风,强烈的宗族意识,粗朴的乡土风格,官话和平话混合的方言名称。  相似文献   
2.
王轶 《滁州学院学报》2005,7(1):23-24,47
熊任望先生在《屈原编织河山恋神话的意图———〈河伯〉〈山鬼〉文意新探》一文中提出“河山恋神话”说,对《河伯》、《山鬼》文意给予新解。本文将从《河伯》、《山鬼》原文、历史地理、祭神乐歌的特点等方面提出证据,来证明熊氏之说缺乏确凿证据,难以成立,并对如何理解《河伯》、《山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九歌·山鬼》研究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鬼》研究中的“巫山神女”说、“人鬼‘恋情”’说,作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批评;从“巫风”祭祀的迎神特点,对《山鬼》的人称所指及神灵有无降临祭坛,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并运用“望祀”礼俗,为解释“山鬼”为何不临祭坛,提出了可供思考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夏商时期,是一个从原始向文明转化的时代,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上帝神、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不仅秩序化,而且仪式化。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延顺和深化了上古时期出现的戏剧学因子。“动作的摹仿”这一戏剧的本质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娱神功能代替上古歌舞的自娱功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娱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宋代,峡江地区的瘿病发病率高,且女性尤为突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宋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在防治瘿病问题方面主要采取两种措施,其一是积极地改善本地区的饮水条件,出资兴建接筒引水工程,把周边良好的水资源引进城乡,让居民能获得优质的饮用水.其二是禁止巫风淫祀,提倡移风易俗,教民医药,使瘿病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这两种措施对控制瘿病的进一步蔓延、降低瘿病死亡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防治地方性疾病亦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学术专著《我看香草美人——对屈原的精神分析》的一章,探寻楚辞形成的深层原因。战国时期巴楚共处,形成了屈原的"双重血统",楚辞里充满了大量的巴风与巫风。楚辞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楚调",也不能在个别的古歌里找它的渊源;它是"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于是,下里巴人的"旋风"成就了楚辞;楚辞也提升了下里巴人。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这就是楚辞。  相似文献   
7.
哀牢国是否有巫风存在?史籍无正面记载。但根据史籍中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述和考古出土大宗祭器,可以管窥到哀牢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不仅巫风正盛,而且已具有奴隶主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问题,在学术界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讽刺诗.二,反映陈国风俗之诗.三,男女间爱慕之诗.本文梳理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考察该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并分析此诗内在的逻辑联系,再结合诗中的“子”“望”这两个关键词语的诠释,认为此诗的主旨应是描写男性诗人对在宛丘上婆婆起舞的巫女的爱恋,却不得不忍受求而不得的痛苦.至于诗中反映的巫风习俗,是陈国社会背景在诗中的自然呈现,非诗之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层面上探讨屈原的“周流”观,分析其“周流”的引发特点、目的、方式、来源,并将屈原的“周流”观与庄子的“逍遥游”作了较深入的比较。本文认为屈原的“周流”实是一种精神逍遥,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诗人个性极度的挥拓,其“周流”观也隐含了其内心深处的崇祖意识。屈原之所以能周流与当时周游列国的时代风气,楚地巫风的浸染、个人才气、心理状态以及老子与稷下学派的影响等有关。与庄子的“逍遥游”相比,其是“有为”的逍遥,而非“无为”的解脱,乃是有“是非”的取舍而非无“是非”的“随遇而适”。在周流当中,不是“自我”的泯灭,而是“自我”的凸观:不是“无己”、“坐忘”,溶化于“自然”,而是给“自然”打下“我”的印记。  相似文献   
10.
陈建宪 《文化遗产》2013,(2):75-83,158
荆楚地区有悠远的楚歌传统,这一传统在楚地从未断歇。本文在研读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大量荆楚民歌集,以及结合多年实地考察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荆楚劳动歌、生活歌、节令歌与仪式歌、情歌、儿歌和时政歌的许多代表作,指出其"水味"、巫风、与楚俗相联、反映荆楚生活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