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卫青霍去病勇战匈奴、唐三藏法师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探访中土大国……这一幕幕传奇都与西北的要塞——河西走廊,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苏武传》中有:苏武“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对于后一句教材是这样解释的:“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为什么教材在这里将“舆”字解释为动词“抬”呢?我对此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3.
成语"铁石心肠"亦做铁肠石心、铁打心肠或心如铁石。如今,人们常将其作为贬义,比喻心肠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冷酷无情或无情无义。唐代皮日休的《桃花赋序》中说:"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其实,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误解。"心如铁石"的原意本为"心如铁石坚",是一个褒义词。这个成语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时的中郎将,被派出使匈奴。抵达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欲劫持单于母亲阏后又被流放到边远  相似文献   
4.
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不仅反映于上古典籍,而且到中古时期就借助于苏武、王昭君、蔡文姬的故事得到文学化的表达,并以典故或素材的形式参与后代文学文本的构成,以意象化的方式强化了其文化内涵及认同.同时,夷夏之辨中文化品味的不确定性,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也通过个人体验显示出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古典文学与夷夏之辨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可通过若干历史人物和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5.
【引言】 有些名字跨越历史长河而彪炳史册.有些身影历经时间淘洗而愈显风流。作为后来者,我们想走近这些非凡的人物.想看清他们丰富的表情.想听懂他们尘封的心曲.于是我们从历史文本的阅读中去探寻他们的“心灵底片”。阅读本身就是跨越时空的心智过程.联想和想象更让我们的阅读过程插上飞升的双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描述“神思”所说的那样:“……寂然凝虑,思接干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坐船拜谒贝加尔湖,导游是个俄国小伙子,30岁,名叫万尼亚。契诃夫曾写道:"贝加尔湖异常美丽,难怪西伯利亚人不称它为湖,而称之为海。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  相似文献   
7.
天凌 《小学时代》2008,(10):22-24
有一个湖,古称北海,是苏武牧羊19年不肯投降单(chán)于的地方;它存储的淡水,可供全世界60亿人喝50年!因为它的存在,人们不惜让重金打造的石油管线北移40千米!它是谁?它就是被称为"自然之海""地球之井"的"西伯利亚明眸"贝加尔湖。  相似文献   
8.
苏武传》是中学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一般讲述时重点分析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不畏艰难利诱,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英雄形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气节教育。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这篇课文,分析如何利用《苏武传》进行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教育。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苏武     
语言范本之五:激情语言激情是一个人有活力的体现。运用到作文中,它展示的是一篇文章的气势和透露出来的情感。它的特点是激昂慷慨,节奏快,多使用短句。这种作文,热情饱满,催人奋发,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是立国之本、兴国之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在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入分析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找准思想的共鸣点,有针对性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