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牡丹皮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挥发油中含有20个化合物,鉴定出20个.挥发油中芍药醇含量最多,其次是油酸和棕榈酸.  相似文献   
2.
CY3菌株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产物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研究发现CY3菌株不但能代谢原始的多环芳烃,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中间产物代谢掉,从而使这些中间产物不易积累。通过GC-MS来鉴定CY3菌株将1-羟基-2-萘甲酸降解为1-羟基萘,1,2-二羟基萘等。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为茉莉酸甲酯诱导来提高茶叶香气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为新型花香红茶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创新要点:首次将茉莉酸甲酯应用于诱导茶叶香气品质提高,初步验证了茶叶香气品质提高的本质原因:相关酶活性提高,基因表达上调。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对红茶香气进行富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解吸附分析,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茶鲜叶中香气相关酶基因表达。重要结论: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茶鲜叶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上升,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下降;PPO和β-樱草糖苷酶基因表达上调,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下调。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茶鲜叶能明显提高由其制成的红茶香气品质,且萜烯醇类和萜烯类含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漏芦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分析比较研究,为漏芦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漏芦中的挥发油,并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挥发油中的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其化学成分总含量的80.57%.漏芦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纳米级Eu-MCM分子筛催化裂解废聚苯乙烯制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u-MCM介孔分子筛作催化剂对废聚苯乙烯塑料进行催化裂解制油,利用GC-MS和红外光谱对冷凝产物进行了分析,表明样品油主要由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苯和甲苯组成.催化裂解实验证明分子筛Eu-MCM催化剂可降低裂解的温度,烯烃的回收率可达77.7%,催化剂与物料的最佳质量比为1:500.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注射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萃取鱼腥草注射液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鉴定其化学成分.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甲基正壬酮含量达44mg/ml.  相似文献   
7.
对河南栾川老君山产中草药冬凌草的挥发油进行研究。用水蒸汽蒸馏方法提取冬凌草中的挥发油,用GC—MS方法对冬凌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从挥发油中鉴定出14个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河南栾川老君山产冬凌草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出了28个峰,确认了14种成分。  相似文献   
8.
以山里红果肉与核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山里红果肉与核的脂肪酸进行提取,并应用GC-MS技术对山里红果肉与核中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山里红果肉与核中的脂肪酸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相似文献   
9.
两种方法提取生姜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用水蒸汽蒸馏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姜科植物生姜中的挥发性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别分离并确定出28种和22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油总检出量的98.24%和97.99%。结果表明:生姜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萜类化合物β-水芹烯、茨烯、冰片、柠檬醛、姜烯等.  相似文献   
10.
The coal tar wa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M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GC) method. 74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exactly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31 components (37%)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GC-FID). The linearity, accuracy, precision, limit of detection (LOD) and limit of quantitative (LOQ) determination were inspected. The scop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by CC was discus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proved that G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al tar was rel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